第31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務卿慕容辰分別訪問了亞洲的泰國、緬甸、菲律賓,又奔赴西歐,與聯邦德國、瑞典、荷蘭等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並與相關國家,主要是聯邦德國簽署了一系列協議。透過向聯邦德國輸出其短缺的成品燃料及糧食,換取其對南洋聯邦在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鋼鐵加工、採礦、精密儀器、光學等產業的技術支援與合作。
相比來說,從德國獲取技術轉讓和援助比美國要寬鬆,要方便,要便宜。更重要的是南洋聯邦開始尋找和聯絡與V1、V2火箭相關的技術專家和人才。美國對火箭技術有偏見,認為其精確度太低,沒有大的發展前景。建立了戰略空軍後,天上有B——29重轟就夠了。
戰略空軍司令部僱用了三十七萬人,計劃用B——29轟炸機不停地在地球上穿梭飛行,以確保即使美國停止生存,還能進行被毀滅後的復仇。其實,戰略空軍司令部很難說有什麼吸引力。它的每一名駕駛員飛行時所帶的炸藥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歷次空襲時所扔總和還要多。它的將軍們在標語牌上宣佈“和平是我們的事業”。他們把飛機轟鳴聲稱為“自由的聲音”,把他們一年一度的演習稱為“世界轟炸冠軍賽”。但是,將軍和駕駛員都是人。作為人,他們不久就會成為匆匆過客。
據說,戰略空軍司令部也曾考慮過使用火箭作為運載工具,但認為太不準確而放棄了。火箭的誤差幅度還不能減低到十分之二以下,這意味著在五千英里射程內會偏離十英里,對原子彈來說還是太大了。
這種認識上的偏差直到氫彈被製造出來才被糾正過來,暫且不說致命的放射性塵埃所降落的廣大地區,光是由於熱核彈頭的毀滅力量的極大飛躍,氫彈投擲在目標中心八到十英里以內的地方,在軍事上是可以接受的。而用火箭引擎推進,核彈不用半個小時就可橫過大西洋或北極。
偏見被糾正,並不意味著能追趕上與蘇聯的差距。到了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才讓美國人意識到他們在火箭技術上已經大大落後,引起了一股從總統到平民恐慌的浪潮。美國民眾甚至要總統宣佈那個星期為“國恥民危周”。
趁著美國人的偏見和輕視,南洋聯邦合眾國開始在火箭技術上進行大量投入和研究,因為他們必須要有一兩種領先的東西。在這個世界上,雖然口口聲聲在叫著各國平等,但國與國之間,還是要靠實力來說話的。
藉助於別人或別國在認識的侷限,隨著第一代渦輪軸發動機的出現,南洋聯邦合眾國首先在直升機專案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比於原來的活塞式發動機,渦輪軸發動機的功率更大,使直升機效能得到極大的提高。試飛時的資料為時速150至200公里,航程252公里,空重182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4600千克。
如果裝人的話,可以裝載二十多個;如果載入武器的話,一門航炮再加兩挺機關槍也是綽綽有餘。看來,可以生產兩個型號,一種進行運輸,一種作為火力支援。如果時間允許,或許還能趕上那場在朝鮮半島進行的大戰呢
對了,還要改裝艦船,直升機母艦可比航空母艦簡單得太多,機庫、升降機、起飛甲板,按照南洋聯邦現在的能力,已經足以完成這樣的改裝。
邊繼續試驗,增加安全性,改進技術;邊投產建造,進行相關訓練。黃曆下了限期的命令,這還是他第一次用如此急迫的口氣下達類似的命令。
“X作戰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籌劃,十名參謀部的精英按照資料已經將實戰沙盤模擬完畢,正在反覆進行推演。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只知道這是大總統和國防部長親自下的命令,務必於五零年四月份之前制定出完整的可行的兩棲登陸計劃。
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在四九年六月份就已經開至克魯昂角,進行反覆的各種環境下的模擬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