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和精神力量高於一切,都為比較文化研究者的工作提供了素材。他們大肆宣揚安全、士氣等問題只不過是為了進行預先警告。不論遇到什麼災難—城市的空襲、###的潰敗、菲律賓的失守等等,政府總是對日本民眾進行如下解釋:我們早已預料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不要擔心。收音機仍然大肆進行宣傳,期望日本人能夠繼續堅信,他們仍然居住在一個完全已知的世界之中。25【25薩評:二戰時期,包括這之前的日本人即便受到相當的教育,也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他們可以對某一個技術問題作出有創造性的貢獻。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判斷上,他們自然地把自己當做國家機器上的一個零件,並且相信這個零件的命運和機器整體完全一致,於是將思考的責任交給開動機器的人——在這個時候,就是軍部和天皇,既然他們還沒有覺得驚惶失措,就說明這臺機器的運轉沒有問題。既然這臺機器運轉沒有問題,自然作為其中的一個零件的自己就沒有問題……從這一點上看,對上司極端信任的日本人和把政府天然看做惡人的美國人,沒有共同語言。】“美軍佔領了基斯卡島,從而使日本本土處於美國轟炸機的攻擊範圍之內,26【26薩評:基斯卡島屬於美國阿留申群島,日軍在中途島戰役中一度攻佔此處,後因美軍反攻而放棄。不過,這裡接近北極圈,氣候惡劣,日本人沒必要擔心美國人由此轟炸日本本土。估計是作者弄混了基斯卡島和南方的###。###被美軍攻佔後,B…29轟炸機開始由此轟炸日本。此外,成都等中國空軍機場,也始終是轟炸日本的重要基地。】但是我們對此早有估計,並進行了必要的準備。”“敵人肯定會以陸、海、空三軍同時向我們發動攻擊。我們的作戰計劃對此已經作了充分的考慮。”日本戰俘,即便是那些希望日本儘早在這場毫無希望的戰爭中失敗的戰俘也認為,轟炸不可能完全摧毀日本本土,“因為他們早就做了預先警告”。27【27薩評:這種說法並非全無道理,美軍的轟炸直到最後也沒能摧毀日本人的意志,但是,轟炸卻摧毀了日本的工業基礎,使日本的軍事機器無法給日軍生產出作戰所需要的足夠的飛機、軍艦和大炮。即使意志再堅強,日本人也不能變魔術一樣從炸成碎片的工廠裡生產出戰鬥機來。所以,意志和士氣不是打贏一場現代化戰爭的充分條件,這倒又是一個物質與精神關係的好例子。】當美軍開始轟炸日本城市時,飛機制造業協會副會長在電臺中發表講話說:“敵機終於飛到我們上空了。然而,令他們失望的是,我們飛機制造業的全體成員早就預料到了此事,並對此已做了充分的準備以應對轟炸,因而,沒有什麼擔憂的事情。”一切均在“我們預料”,“我們對此已有備無患”,只有堅持這樣的信念,日本人才能繼續堅持自己的必要主張。那就是,“我們不應認為自己是被動地受到了進攻,而是我們自己主動地把敵人吸引到我們這邊。”日本人會說:“敵人啊,如果你願意進攻就進攻吧。”他們決不說“要發生的事終於發生了”,相反,他們會說:“我們所等待的事情終於到來了。我們歡迎它們。”海軍大臣在國會演說中引用1870年的偉大武士西鄉隆盛的格言說:“有兩種機遇,一種是偶然遇到的,另一種是自己創造的。面對困難,必須自己創造機會。”28【28薩評:日本人也有引用名人名言的傳統。如前所述,西鄉隆盛是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人物,後雖在內戰中失敗,但因其頗有文采,在日本民間很有威望。】另外,據電臺報道,當美軍突入馬尼拉市中心時,山下奉文將軍29【29薩評:山下奉文,日本陸軍著名將領,甲級戰犯,盧溝橋事變時是侵華日軍在華北的指揮官之一。因突襲攻佔新加坡而得名“馬來之虎”,二戰末期擔任日軍在菲律賓的最高指揮官。】“微微一笑地說:敵人的行動正合我意……”“馬尼拉市在敵軍於仁牙因灣登陸後不久後就陷落了,山下將軍可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