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情感飽滿,內心豐饒,所說所唱的每一個字句,都帶著深沉的感情和濃郁的憂傷。三十三個夜晚,張國榮與喜愛他的人,做了三十三次心靈的對話。

2003年4月1日,風帶走了這個風情萬種的男子。他告別了舞臺,告別了塵世,留下的是風一般的嗚咽,留下的是人們深深的悲痛,永遠的想念,還有最動人的旋律和歌聲。他的柔情蜜意,我們願意記取。

但是,悲傷帶不走一切。風,繼續吹。張國榮的歌聲,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撫。當我虛空的腳步穿過下一條街道時,美妙的歌聲又在心底響起。

從2003年到現在,從今天到以後,到時間的深處,到歲月的盡頭,我們依然可以聽見讓人熱淚盈眶的《風繼續吹》在風中舒緩地飄揚,飄進我們的耳朵,飄進我們的心底。儘管,他的確已經隨風而去了。

2。默默地,向上遊(1)

香港歌壇一直盛行勵志歌曲,《獅子山下》曾是香港人的背景音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香港人逆風飛揚,堅強前行。這跟當時香港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香港需要激勵,更需要大家攜手前行,共創輝煌。流行歌曲作為文藝作品、流行文化的一種,既能打動人心,也能便於傳播,所以勵志音樂便順理成章地誕生。

在香港的歌手中,幾乎都唱過勵志歌曲,只是演繹的方式和風格不同罷了。張國榮也唱過,而且還很多。但是,他的勵志音樂沒有宏大的背景,完全是從個體感受出發。時代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的感受構成了時代的體貌。所以,從某種角度講,張國榮的勵志歌曲,其實更文藝、更宏大。只有個體的靈魂產生震動,才會引起時代的共鳴。在張國榮所有勵志歌曲中,我比較偏愛《默默向上遊》。這首歌的詞曲以及演唱,更貼近我們的內心,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心靈雞湯。

《默默向上遊》收錄在1983年發行的專輯《風繼續吹》中,是一首慢熱型歌曲,其旋律簡單、流暢,宛如一根柔軟的絲帶,牽引著我們在陰霾的天空下踽步而行。雖然行走艱難,但從不缺少力量。

《默默向上遊》是電影《鼓手》的插曲。

《鼓手》是一部以音樂為題材的青春勵志電影,張國榮在電影中扮演一個立志於做一個好鼓手的青年。那個年代,文藝片似乎特別喜歡用插曲,在光影敘事中,來一段與電影內容貼切的歌曲。在《鼓手》中,《默默向上遊》是“光影敘事”的一種補充,音樂與電影的結合相得益彰,互借力量。導演楊權坦言,之所以選擇張國榮做主演,主要是覺得張國榮的歌藝不錯,而這部以音樂為主題的電影,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歌手演員。

文藝片的內容都是簡單而豐饒的。《鼓手》的內容既不復雜,也不曲折,但卻充滿熱情與力量。26歲的張國榮在電影中是一個豆蔻年華的英俊少年,為了追尋自己的鼓手夢,他發憤圖強,帶著滿腔熱情一路狂奔。雖然,“學打鼓是有代價的”,但是,下定決心的青春少年百折不回,一心要把夢想實現。最終,經過多少時間,流過多少汗水,電影中的張國榮成為了一個成功的鼓手。

《默默向上遊》的詞曲作者是名動香江的“輝黃組合”:顧嘉輝與黃霑。這個組合在張國榮後來的音樂作品中,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貢獻了很多佳作。

通常來講,勵志歌曲都是高亢的、激揚的,氣勢如虹,如黃河之水奔騰而來。但是,顧嘉輝的這首曲,無論怎麼聽都沒有勵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