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密返長安,封官左丞相!(第1/2頁)
章節報錯
楊堅領兵在外,征戰沙場,誰知長安竟然出現如此大的變動,連忙找來自己的好友,軍中參事高穎,還有自己的弟弟楊林,一起商討應對之策。 楊堅在二人面前,拿出那封密函,楊林看後大吃一驚,想不到大哥和自己,為了北周,拼死征戰沙場,依然受到奸臣陷害,皇上宇文贇也始終聽信讒言,不信任他們兄弟,一直視為心頭大患,恨不得除之而後快,怎不讓人心寒? 楊林豁然站起,說道,“大哥,我看這官不做也罷,我們拼死征戰疆場,卻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不如辭官而去,落個清淨。”楊堅不語,擺手示意楊林坐下,卻看著高穎,想聽聽高穎的獨到見解。 高穎,字玄昭,曾作過大司馬獨孤信的幕僚,獨孤信將其視為智囊,每逢大事,必先與高穎商議,楊堅正身處艱難之際,很希望得到高穎的指點迷津。 誰知高穎看完密函之後,卻是閉目沉思,不發一言。楊堅拱手說道,“先生,國家危難之際,楊堅殺身之禍即將臨頭,還請先生指點迷津,望先生不吝賜教。” 高穎睜開雙眼,手捻短鬚,看著楊堅說道,“大帥,事關重大,既關乎國家安危,也牽扯大帥生死安危,若高某妄言,言語有失,大帥怪罪啊。” 楊堅說道,“你我相交多年,知己知彼,關鍵時刻,先生就別客氣了,但說無妨。” 高穎說道,“大帥,你貌生王者之相,身兼帝王之氣,必然是那北周的替代之人,只需順其自然,並無殺身之禍可言啊。” 楊堅說道,“什麼王者之相,帝王之氣,不過是那些奸佞小人加害我楊堅的虛妄之詞罷啦,我楊堅從未有過爭權奪勢之舉,也無爭奪皇位野心,你怎麼也拿這個取笑於我呢?” 高穎說道,“此言差矣,是你不自知而已,再說,形勢所迫,爭與不爭,也由不得你不是?” 楊堅說道,“咱先不談這個,眼下為今之計,我該如何自保?” 高穎說道,“那你就得爭啊?” 楊堅說道,“如何去爭?” 高穎說道,“即刻率領人馬,秘密潛回京師,雖然宇文化及父子,將皇上控制在手,任由其擺佈,但是他並無實權,尤其老王爺宇文憲死後,你掌握重兵,又有何懼?” 楊堅說道,“即便如此,也是不妥啊,北周宗室五位王爺,各個都有不少人馬,如果他們聯合起來,我並沒有把握,再說,我真無造反之心啊。” 高穎說道,“事情都要一步步慢慢來,眼下你就要帶兵返回長安,利用皇后,脅迫皇帝,拿到丞相一職,你是皇上宇文贇的岳丈,又是新皇的外公,文韜武略兼具,做丞相也是眾望所歸啊,宇文化及父子再怎麼呼風喚雨,能耐你如何?。” 楊堅聽後無語,不禁流下淚來,說道,“我楊堅從小立志,想做我父親一樣的忠臣良將,光大門庭,誰曾想竟有如此遭遇,真讓我心似油煎啊。” 高穎說道,“天命使然,北周氣數已盡,你楊家勢必崛起。” 楊堅聽後,更是淚如泉湧,悲痛不已。 第二天,楊堅就將彭城指揮職權交付楊林代理,命伍建章為副職,梁士彥為參事,統帥五萬人馬,繼續和吳明徹對峙,並囑託楊林,切勿輕易用兵,凡事三思後行,若獲勝則國家安全,楊家無憂,若是慘敗,則後果不堪設想,望楊林慎之又慎。楊林點頭答應,兄弟二人灑淚而別。楊堅率領五萬人馬,帶著參事高穎,偃旗息鼓,兵分三路,悄悄返回長安。 公元579年二月十九日,宇文贇下詔傳位於長子宇文衍,並改年號為大象,自稱天元皇帝,楊麗華為天元皇后,住處稱為"天台",終日淫逸享樂,修仙問道,不問朝政。 等到楊堅率領人馬悄悄來到長安,讓賀若弼等人紮下營寨,自己率人和高穎進入長安城的時候,宇文贇早已禪位禮畢,小皇上宇文衍更名宇文闡,登基為帝啦。 楊堅悄悄揮刀府中,也不張揚,只是晚上經常和夫人獨孤伽羅,還有高穎等人一起商議應對之策。白天,楊堅和高穎身著便服,聯絡劉方、鄭詳等人,向他們陳述厲害,宇文父子禍亂朝綱,內憂外患,國家危難之際,希望他們擁護自己,整頓朝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