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打算營建第二個京師都城了,為了選址,他找來了先帝修建大興城的宇文愷。宇文愷字安樂,號名父公子,出身於鮮卑武將功臣世家,自幼博覽群書,有精巧構思,深諳歷代典章制度和多種工藝技能,負責規劃和興建了大興城,一舉名揚天下。

宇文愷向皇上建議選址在洛陽城。洛陽古稱神都、洛邑、洛京,洛陽居天下之中,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自夏朝至大隋時期,都有不少帝王將洛陽設為都城,尤其東漢時期,更是達到了鼎盛。

皇上聽從了宇文愷的建議,並親自率領隨從,親自巡視了洛陽城。他登上邙山俯瞰整個洛陽城,洛陽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地處伊洛盆地,這個盆地由洛河與伊水沖積而成,北臨黃河,四周群山環繞,地形勢態東西平坦,易於防禦。

皇上親自巡視之後,立刻回去召集眾臣商議,皇上和宇文化及、楊素等的提議,當然是為了國家社稷著想。洛陽作為中原核心,西控突厥、東撫齊魯、北定遼東、南接淮揚,而且“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這個地方只有洛陽城。

眾臣聽後,也都十分贊同。畢竟,如今四海平定,國內平了漢王之亂,也是安享太平,再加上有高祖皇帝的開皇之治,也確實有這個實力。

皇上楊廣對洛陽作為都城,十分滿意。於是任命宇文化及、楊素為洛陽東都工程的首領,負責一切建築事宜,並任命宇文愷為大將,輔佐宇文化及和楊素實施建城事宜。為了保證充足的勞動力,楊廣當即決定,每個月在全國征討奴役共二百萬人,奔赴洛陽修建都城。

遙想當年,秦始皇帝修建秦陵,徵集七十萬民工,用了三十九年,而皇上楊廣為了早日建成東都洛陽,儘早遷都,每月徵集二百萬民工,只用了一年,浩大的工程,東都洛陽就修建完成了。

竣工後的東都洛陽城,南對伊闕,北倚邙山,東逾廛河,洛水橫貫其間。整個洛陽城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同時在洛陽附近修建顯仁宮,在洛陽西筑西苑。城內建山、海、湖及水榭、亭樓、臺觀、殿閣、宮院等。為保證都城供應,他還修建了當時全國最大的糧倉之一含嘉倉。

至此,皇上楊廣,終於很快就完成了西都長安,東都洛陽的偉業,掀開了他兩都皇朝的歷史篇章。

整個東都洛陽城,彷彿只能用宏大、豪華、雄偉來形容了,宇文化及、楊素、宇文愷等人,揣摩透了皇上的心思,完成了這一雄偉建築,殊不知這裡面又有多少百姓的血淚,正如後來司馬光的《過洛陽城》所寫的那樣: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盪漾素波明。

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

煙悉雨嘯黍華生,宮闕簪裳舊帝京。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一邊忙著修建新城東都洛陽城,另一邊,宇文化及、楊素、宇文愷三人,就和皇上商量著如何巡遊天下。

之前的天下,各路諸侯爭霸,南北朝對立,戰事頻繁,各地溝通交流很不通暢,後來大隋皇帝一統天下,雖然有所改善,但是依然還是有些堵塞不暢,尤其水路,更是嚴重。雖然先帝在位之時,興修水利,大有改觀。但是先帝奉行節儉,量入為出,投入的不大,自然成效緩慢。

如今新帝登基,楊廣好大喜功,一時急於求成。無論是巡遊天下,還是貨運物資,水運比起陸運靠馬車、牛車的運輸方式,成本更低,時間更快,因此,打通水上漕運變得迫在眉睫。於是楊廣召集眾臣商議,打算在前朝修建的各地方性運河的基礎上,疏浚河道,開鑿出一條橫貫全國南北的人工運河。

並肩王楊林和一干大臣,仔細考量一番,也認為出於經濟考慮,可以更好的解決北方糧食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