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率領大軍攻下鄴城,尉遲迥投湖自盡,然後又連克鄖州,司馬消難投降被解往長安受審,這些不利的訊息,傳到王謙耳中,王謙也開始坐不住了,急忙召集手下商議對策。 隆中刺史高阿那肱對王謙說道,“將軍不必召集,我這有上中下三策,供你決斷,可以應付自如。” 王謙說道,“快快講來。” 高阿那肱說道,“上策嘛,就是將軍扯起大旗,出川蜀勤王,殺楊堅以定天下,川蜀之地百姓及各城守將一定紛紛響應,我們本就佔據川蜀天府之地,兵精糧足,再加上四方響應,幾十萬大軍,也不是沒有可能,足可與楊堅一戰。” 王謙說道,“你這倒是妙計,但是那梁睿也不是等閒之輩,我們吃過他的大虧,不能掉以輕心啊,你中策呢?“ 高阿那肱說道,”中策是出兵梁、漢,以觀望天下,坐擁川蜀天險,養精蓄銳,以待時機。“ 王謙思索半天,說道,”就怕我們靜待時機,拖延下去,楊堅就會趁機出手,掃平作亂勢力,挾皇上以令天下,逐漸做大做強,我們就更沒機會啦,那麼下策又是如何呢?” 高阿那肱說道,“下策可能最不足取,就是將軍坐守劍南,憑天險擁兵自衛,但是那也要必須剷除梁睿這個禍患,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梁睿不除,將軍不覺得是如鯁在喉?芒刺在背嗎?” 王謙聽後,猶豫不決,考慮再三之後,放棄了高阿那肱的上中兩策,還是選擇了高阿那肱的下策,他認為這樣最為穩妥,於是在經過一番謀劃之後,竟然打算出兵攻取漢中利州,然後再消滅劍南的梁睿。 痛下決心之後,王謙以高阿那肱為主帥,乙弗虔、達奚慕為副將,統兵十萬,攻打利州。 高阿那肱是北齊後主高緯的重臣,曾任大丞相。後降北周,高阿那肱善於騎馬射箭,頗會投機鑽營,讒言獻媚,又擅於謀劃,此次掛帥出征,也算信心滿滿,一心想打個漂亮的大勝仗。 他率領大軍一路疾進,到達廣安後就發起攻擊,廣元城守將豆盧積,手下人馬只有兩千餘人,卻是奮起反抗,死守不降。高阿那肱便借嘉陵江之水,掘堤放水,倒灌廣元城。 水淹廣元之後,由於山路崎嶇,到處泥濘不堪,高阿那肱便沒有及時發起進攻拿下廣元。廣元的百姓眼看著自己的良田盡毀,房倒屋塌,不由怨恨高阿那肱的部隊,群情激憤,民怨沸騰。在豆盧積的動員之下,百姓們一呼百應,紛紛加入守城隊伍,與高阿那肱的攻城隊伍,靠著有利地形,展開生死激戰。 此時的梁睿,也率領三萬大軍趕到利州,在利州共同抵禦高阿那肱。 誰知高阿那肱也隨後殺到,十萬大軍,將利州城也團團圍困,梁睿指揮排程,頑強死守,高阿那肱一時也是無法取勝。但是梁睿被困利州,糧草也是無法供應,形勢越來越嚴峻。 危急時刻,楊林率領五萬大軍殺到,由於利州被高阿那肱團團圍困,形勢危急,楊林便在利州東北百里之外紮下大營,一面派人打探訊息,一面和手下主將商議破敵之策。 魚俱羅說道,“元帥,這廣元一帶m可是川蜀的咽喉要地啊,如果我們順利拿下,並一舉擊潰高阿那肱,那麼益州就唾手可得,不費吹灰之力。” 韋孝寬說道,“不錯,所以咱們必須拿下,我認為現在雖然高阿那肱圍困廣元,十萬大軍聲勢浩大,但是咱們只要佔據他的外圍重地,也可將其擊敗,比如這葭萌關,我們先取了此處,再加上劍閣在我們手中,那咱們就佔據了主動。” 張須陀說道,“這葭萌關我知道,三國時期,張飛張翼德挑燈大戰錦衣馬超,不就是在此地嗎?這一仗,必須為我張須陀做先鋒啊。” 楊林說道,“你想做那當年的馬超馬孟起?” 李圓通說道,“那俺就做張翼德,看誰厲害?” 張須陀說道,“哪都有你?哪有你這麼銼的張飛啊?”此言一出,氣得李圓通直翻白眼。 楊林說道,“高阿那肱十萬大軍,圍困利州,不宜速戰速決,我打算兵分三路,先取葭萌關和白水關,然後聯合劍閣,三路出擊,攻打高阿那肱的側翼,稍戰即走,不斷騷擾他,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