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唐帝國從英國搞到了幾套炮瞄雷達,也進行過類似的測試。在靜對靜的炮擊中,其誤差範圍達到了500米,而動對動的炮擊中,誤差範圍甚至超過了1000米。而命中率是與誤差範圍的平方成正比的,因此,英國戰艦在使用雷達引導炮擊的時候,其命中率只有唐帝國海軍的四分之一!這個差距相當巨大,即使是在其他條件相當的情況下,英國戰艦也需要用四倍以上的火力密度來彌補精度上的區別,也就是說,用四艘戰列艦才能夠拼得過一艘唐帝國海軍的戰列艦!

實戰中,沒有人會去考慮這些純技術上的分析,可任何一場戰鬥實際上都是在檢驗技術分析的正確性。不難理解英國戰列艦的命中率那麼低了,“納爾遜”號打出了八輪齊射,卻沒有能夠命中目標,而同樣在八輪齊射中,“武漢”號與“南昌”號卻三次命中了“納爾遜”號。可問題是,只要“納爾遜”號沒有失去戰鬥力,只要其主炮還在開火,那就有可能打中目標,事實也確實如此。

三點三十四分,“南昌”號還沒有來得及打出第九輪齊射的時候,“納爾遜”打出的第九輪齊射的炮彈就落了下來。這次,運氣沒有靠向唐帝國海軍艦隊,而是倒向了“納爾遜”號。在a炮塔無法正常作戰的情況下,“納爾遜”號用兩座炮塔的六門主炮打出的這輪齊射竟然命中了目標。

彈著點正好在“南昌”號乙炮塔的正面,位於一號炮與二號炮之間。穿甲彈沒有能夠擊穿炮塔的正面裝甲,可是其產生的強大沖擊波卻震壞了炮塔內的一些裝置,同時震傷了炮塔內的炮手。最關鍵的是,此時炮塔內的炮手正在為主炮裝填發射藥,炮栓沒有關上,在中彈的時候,幾個發射藥包被震了出來。萬幸的是,炮塔內實施了嚴格的煙火管制,而且主炮採用的是電激發技術,藥包沒有被引爆,可為了排除險情,將那幾個藥包處理好,乙炮塔在十分鐘之內無法正常使用,“南昌”號暫時損失了一座主炮炮塔。

三點三十六分,“武漢”號的一次準確還擊為“南昌”號報了仇。其第十輪齊射打中了“納爾遜”號艦橋下方的副炮群,將這裡的兩座6英寸口徑的副炮炮塔給炸飛,同時還導致司令艦橋裡的指揮官暫時失去了指揮能力,可穿甲彈仍然沒有能夠擊穿“納爾遜”號的主裝甲帶,也就沒有對“納爾遜”號造成致命的打擊。

三點三十八分,“南昌”號的還擊有了起色,其第十一輪齊射打中了“納爾遜”號尾部的高射炮群,將這裡的十幾門機關炮全部掃到了大海里去。可同樣的,這發穿甲彈上的延遲時間引信過早啟動,在穿甲彈還沒有能夠深入艦體之前就引爆了炸藥,結果只炸掉了高射炮群下方的幾個艙室,而沒有能夠造成更大的破壞。

三點四十三分,在“納爾遜”號上的a炮塔修復後打出的第十四輪齊射中,至少有兩發炮彈命中了“南昌”號。可以說,此時“納爾遜”號的命中率已經高得嚇人了。其中一發炮彈命中了“南昌”號司令艦橋與一號煙囪之間的副炮群,在主裝甲外面爆炸,另外一發炮彈打中了艦首,將艦首大概有十多米長的一段給炸飛了,這也是“南昌”號受到的最大損傷。

“納爾遜”號的一系列反擊讓“武漢”號與“南昌”號上的官兵極為惱火。此時,“納爾遜”號前面的“羅德尼”號與“鐵公爵”號已經相繼被重創,並且引燃了大火,“南寧”號,“廣州”號,“貴陽”號頻頻取得戰果,這也算是對“武漢”號與“南昌”號上的官兵的一種激勵吧。可以說,在第二次命中了“南昌”號之後,“納爾遜”號的好運氣也基本上結束了。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雖然“南昌”號開火的頻率更高,但是“武漢”號才是真正的“終結者”。

三點四十六分,“武漢”號打出了第十七次齊射,這次的九發炮彈中有兩發命中了“納爾遜”號,其中一發直接貫穿了“納爾遜”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