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陰狠越好。但是那時是訓練上陣殺敵時,現在叫做“同門是兄弟”,兄弟之間,不搞這個。

所以就越多地重視了摔跌的技巧性,觀賞性,重視了跌打的功力,而忽略了殺敵的技術。隨著觀賞性的提高,以及對同行的保護,越來越多的出現了規則限制。往往費很大勁換來一個不夠實用的喝彩。也正因為這個,能上場的跤手的基本功都很過硬。

馮老三的跤是撓羊跤,跟京津的場子還不同。這個跤是不搶這些個把位的,他就沒有跤衣,是赤膊上陣,所以這個跤借力的部位都是腰腿頸臂這些大節,貼身較緊,都是實打實的,夾著關節摔。對於不熟悉這個跤的人來說,一旦被搶上就標誌著要傷筋動骨了。

這套技術在數代人的完善下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躲避攻擊而又搶把到位的法子,特別在抱腿於反抱腿上,把對方的一切掙扎,包括陰招都算計在內了。

能擰著胳膊腿把人搬倒了制服,也能舉起人來彆著關節摔出去。不強調打,卻比打狠。撓羊漢都是光著膀子穿一小褲,身子油滑極難抓拿,所以訓練的反映極快,真是打閃認針。那個度及攻擊的刁鑽難以想象,通常的拳師剛端起架子,然後就感覺天黑了,再睜眼時人就躺在地上了,中間一片空白。而且雖然跌打為主,卻毫不拖泥帶水,不去額外糾纏。如同摔杯,手到擒來,唄叭乾脆。

而且因為這些特點,撓羊漢特別善於限制對方的進攻,就是黏黏糊糊地阻礙著對方手腳的活動,別說打了,就不讓人出來手腳,雖然不附太極理,卻也是如封似閉,很多韃子跤手碰見他們也不適應。

但是勢均力敵的高手跌對的時候就不同了,動作可以說頗為醜陋。通常糾纏在一起很久都找不到破綻剋制對方,那個就黏糊了。多有兩人翻騰著夾著對方脖子搞來搞去,跪下起來起來跪下,都不捨得撒手,又不分勝負的情形。也極其危險。

有靈活的好手也能脫手閃出來抽腿,因為這個情況非常黏糊,通常就沒有摔跌的乾脆了。所以抽倒了也不算什麼,對方還能翻起來。這個時間就是胳膊腿,連同地面的作用都算進去了,整個身子都得纏上,可以說動作挺醜的。這是說精通此道的高手,低手碰見這樣的一旦被抽倒,那就沒有什麼反抗的機會了。

就看眼下,顯然馮老三是上了心了,比武場上不同野戰,最怕跤手上心蠻。跤手日常訓練都比較苦,而且時時操練。一旦他們了蠻,不是一般的迅猛油滑,一個不留神就栽了。而且一但被人帶轉了重心或者給摔了一次,後邊機會就是迷離迷豋被動挨打了。

馮老三此時動作雖然優美,但那氣勢卻如同瘋狗,令人心寒。

武藝講踢打摔拿,摔跌之法與踢打之法並行,少了哪個都不全面。但常人的本能卻是推搡摔打,特別不懂拳腳的人掐架,都是撕把在一起不知道下手。在無從下手的情況下,摔跤有著明顯的優勢,特別摔跤是在那種受限的情況下揮,反映、找勁、牽制等能力得到針對性的訓練,很出功夫又容易揮。所以有拳諺道:“三年拳不如當年跤”。

………【第二十七章 分身八肘抱太極】………

第二十七章分身八肘抱太極

懂拳的都看出了這其中的殺氣了,顯然不是摔跤手的氣勢了。/|()更新快/|對摔跤手來說,身子沾地就已經敗了。韃子跤是扯著褡褳連摔帶踢,一閃之間就完活兒,通常放倒就走人了。撓羊跤是拉著人胳膊帶重心,搬著腰腿放人,接手不似韃子跤乾脆,黏黏糊糊的一陣交涉,得個機會不容易。以至於高手交鋒就是相互抱腿了,其他地方防禦周密,很難湊效。所以通常得著機會就會接著備上後手,以壓制的方式讓對方翻不過身,這就有了另外門道。

拳法不同,拳風也就不同,出來的氣質也就不同,這是必然的。就此時的馮老三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