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頭的年紀,因緣際會當到正五品清流官已經是很驚世駭俗了,短時間內再上升難度極大。誰能想象出二十多歲的知府、參政或者寺卿侍郎麼?

所以接下來他如果去做事,無論功勞苦勞多半都是浪費,吃力還沒什麼用處,不如辦報養士林之望。

二是暗示了辦報的意義,無論什麼時代,只要能操縱輿論就可以取得超然的身份。這種事歷史上不是沒有先例,遠的有漢朝月旦評,近的有東林黨,那些還都是在野人士而已。

位置越高的人,所見越廣,洞察力越強,對李佑行事瞭解越深,那麼與此同時對他的信心或者戒備心越大。故而盧閣老並沒有擔憂李佑辦不好官報,只是詢問具體做法,“不知你打算如何辦官報?”

李佑答道:“真理報與明理報自然是有所區分、各有其用的,還得懇請老大人助晚輩一臂之力…”

又過了一日,內閣六大學士、外朝大九卿紛紛收到了國子監辦報廳呈上來的文書,而且內容都是雷同的——

《真理報》歡迎諸公投稿,並在版面上為諸公開辦固定專欄,文章內容無論政務心得、讀書體會,還是人生感悟、學問隨筆皆可,最好一篇不要超過五百字。

而且真理報辦報廳為老大人們開出了千字一兩銀子的潤筆費,這個價格放市面上真的很高了。

袞袞諸公一瞧便知這是李佑的手筆,其目的大約是妄圖借用他們這些大佬的巨大影響力拉動報紙人氣。

與李佑有仇怨的,比如袁閣老,看到約稿文書後,輕蔑的揉成一團丟進腳下廢紙簍裡,對李佑怎能做那雪中送炭的事情?隨後便將此事拋之腦後,再也不理睬。

對李佑態度比較中立的,出於謹慎心理也將約稿請求暫時束之高閣,沒有冒然答應。還是那句話,這事沒先例,深淺難測啊。

同日,李大人以檢校右僉都御史的身份,上疏保舉原桂林府知府吳盛為通政司右參議。這沒頭沒尾的很是突然,讓得知訊息的人很是費了一番思量,作為名人,李佑的一舉一動總是受人關注的。

眾人首先疑惑的是,這吳盛不過是偏遠邊荒的知府,任滿到京考核而已,他在京城名聲不彰,怎麼莫名其妙的入了李佑的法眼?

雖然說科道官有上疏保舉人才的權利,但那李僉憲除了崇文門大使陸元廣這個可以無視的九品雜官之外,從未正式上疏向朝廷薦舉過人才。最近李大人的種種舉動,真是霧裡看花,沒幾個讓人看得明白的。(未完待續)

六百二十六章 改版後的面目

李佑與前桂林府的吳盛大人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物,任是誰突然看到李佑舉薦,一時也無法將兩個人聯絡起來奮鬥在新明朝。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種事絕非無跡可尋的,很快就讓人摸出了脈絡。

原來這吳盛在京接受考計和待選時也沒有閒著。他不但積極嚮明理報投稿,主要撰寫西南夷種種奇特婚俗和男女私情趣事,成為創刊幾期九州廣聞版面最受歡迎的內容。並且吳大人還貢獻出自己著作的兩部才子佳人詞話送給明理報,以充實正在籌備中的詞話連載欄目。

這引起了明理報大東家李佑的注意,至於接下來李大人與吳盛的關係怎麼發展的,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這時又被人發現了一個值得玩味的地方,吳盛別無背景靠山,據說當初他得罪了某閣老,才會被委任到遠在天邊的桂林府,十足十的官場撲街貨。但從李大人的角度看,若將敵人的敵人當朋友,也是情有可原。

其他在京待選官員聞知此事,紛紛捶胸頓足,他們怎的就沒想到這個路子?發幾篇稿子就能得到紅人李佑的青睞推薦,這也太划算了,即便朝廷不準李大人的奏請,但吏部總會給李大人面子的!

公開舉薦和私下推薦是不一樣的。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