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餉軍需是絕對不能直接給岑大壽這等人物的,不是怕他貪,而是要叫大頭兵知道誰才是主子,誰給發的餉!瀛州軍如此,僱傭軍如此,遇到所謂的狼兵,自然也不能例外,只有長久堅持下去,且形成體制,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軍中山頭林立,走向軍閥化。

兩廣狼兵,朱常瀛還是極其看重的。南方溼熱,叢林山巒密佈,對於瀛州軍來說,環境有些過於苛刻了,若非不得已,原則是瀛州軍不會深入內陸造成無謂戰損。

就比如婆羅洲,瀛州軍駐紮沿海,而內陸則主要由蘇祿、琉球、佔婆三支僱傭軍來開拓。

以夷制夷,這個策略還是不錯的,前頭毀村滅寨、殺戮焚燒,瀛州軍在後收拾殘局,建城設寨,地盤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蠶食下來的。

在十萬大山,將來某一日,朱常瀛也準備復刻這種打法,所以眼前這位馬骨就顯得十分重要,甜頭要給足。

防城市井,這兩日特別的熱鬧,大量瀛州士兵吃喝玩樂,著實為小城的消費指數提升做出了極大貢獻。而這只是小錢,瀛州軍需官四處出擊,採辦各類軍需補給,包括並不限於磚瓦木料,而且簽訂的皆是長期供應契約,一簽就是兩年!此外,有建築商行在僱傭工匠勞力,有軍官在招募新兵,甚至有隨軍商人在兜售各式稀奇貨物。

小小的防城頓成各類人員匯聚之地,便臨近州縣也不斷有商民趕來湊熱鬧。

朱常瀛忙裡偷閒,在防城周邊走訪了一圈。

防城現而今隸屬廣東,小城三街四巷,人口不過七千,詢問幾戶,皆是軍籍,口音為西南官話,更確切的說是桂柳官話,勉強聽得懂。

但出城之後卻大為不同,漢人村落臨近城池,風俗與廣府無異,再遠則村寨稀稀落落,人煙稀少,偶有路過村寨,則盡為僮人。

僮人,也就是後世的壯族,世居兩廣雲貴,人口眾多。

就說廉州府,在籍漢民不足三成,餘下則為別族,尤以僮人為最。

要知道,自秦至明,人口才有今日這樣的比例,以少治多,想要穩固統治,也是真心不易的。

不過在走訪數座僮人村落之後,朱常瀛又放下心來,原來平原僮人其實同漢民無甚差別了,漢名漢姓、漢服漢風、與漢民通婚結交,幾無隔閡。

這個時候,就要感謝老祖宗,感謝儒家了,不僅做到了思想一統,還做到了家國一統,放眼當下世界,能做到這一點的唯大明一家。

歐羅巴的基督只統一了思想,中亞的默罕默德貌似做到了兩點,但其實一點也沒有完成。若論經典,儒家可要比那兩部根本大法要高階多了。如果仔細翻看那兩部一神教經典,就會發現,滿紙都是謊言、欺騙、偏見、蠱惑、殘暴。

就這玩意,日後竟然成為某種不可褻瀆之神秘,簡直可發一笑。

當然,造成眼下這種局面的原因很複雜,除了漢民遷徙以及官府推行教化,更直接的原因是來自山僮的威脅。

十萬大山裡有多少峒是沒法統計的,廣西雲貴就更多,一峒一山頭,彼此征戰,互相掠奪。所以才會不斷有人從山裡走出來,歸順官府,尋求庇護。而粵南人少地多,荒地灘塗無盡,官府也樂得安置山民,墾荒增稅。

放諸歷史長河,這樣的融合無疑是成功的,朱常瀛就知道兩個僮家名人,開國上將韋國清,體操王子李寧。倘若沒有民族劃分,實際上僮人同閩人、粵人也沒什麼區別,只不過是地理意義上的稱呼。

走了一圈,朱常瀛總體滿意,民意比想象中要好,因為地廣人稀,漢僮之間並沒有你死我活,不可調和的矛盾。相反,互補性更多,就比如有許多商隊甘願冒險進入十萬大山販賣鐵鍋同粗瓷大碗。

千萬不要小看鐵鍋,這東西是可以當作戰略武器來對待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