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長貝克要求日本繼續下調利率,以吸引資本從日本回流到美國,事實上即便是美元大幅升值,美日之間的貿易赤字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大量物美價廉的日本製造依然充斥著美國市場,這是最好的貨幣貶值的依據和藉口。

日本沒有辦法,只能在這種壓力下屈服,政府再一次減低利率,這種情況導致流動性的泛濫。說白了,就是在市場上流通的錢實在是太多了!

由於日元升值,給進出口商帶來沉重的打擊,為了彌補由於日元升值所導致的出口下降的虧空,日本的企業紛紛從銀行裡低息借入鈔票,轉而投到高收益的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和國際熱錢一起造成了日本股市的空前大繁榮。

1986年日經指數還在13000點,到了1987年9月就漲到了26000點,足足上漲了一倍,這意味著每個投身股市的投資人的身家都至少漲了一倍。而這個數字的上漲依然在繼續,直到1989年,日經指數衝上歷史巔峰38915點。

在這種大環境下,手持大量資本的日本人在海外開始瘋狂地收購起來,他們似乎對價格根本不屑一顧,手裡拿著支票本大肆收購自己想要的東西。

甚至在坊間還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說是美國人準備將一座大廈賣給日本人,美國人報價四億美元,日本人也同意了,雙方談妥就等付錢交割。結果就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裡,日本人突然帶來一份新的合同,而合同上的金額是六億一千萬,美國人大為詫異,在欣喜若狂的同時也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去問日本人,結果日本人輕描淡寫地解釋道:“就在前一天,他們的老闆看到吉尼斯世界紀錄,歷史上大廈出售的最高價格是六億美元,他們要打破這個紀錄。”

為了打破一個世界紀錄,就要白白再送出二億美元,這種邏輯足以證明日本人不缺錢。

到了1989年,日本人購買美國資產達到了一個頂峰,這一年的六月,美國七大電影公司之一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被索尼以三十四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極大地震動了美國各界。而後不久,日本製造商三菱以十四億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美國國家象徵之一的洛克菲勒中心。

洛克菲勒中心是一個由十九棟商業大樓組成的建築群,佔據了曼哈頓的三個街區,在1987年被美國政府定為“國家歷史地標”,是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擁有建築群,也是標誌著現代主義建築、資本主義的地標。

雖然被後起之秀世貿中心的雙子塔搶走了不少風頭,但洛克菲勒中心畢竟存在已久,而且是在大蕭條時代建造,當時為紐約提供了五萬多個工作崗位,比年輕的世貿中心多了很多歷史的底蘊和意義。

這樣一個建築竟然被日本的財團收購,其意義不亞於在國會山豎起了日本國旗,整個美國都在議論,甚至還有人憂心忡忡地說:“日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將自由女神像買走!”

不止是這些標誌性的建築,就連普通的房產日本人也沒放過,畢竟相對於日本的房價,這裡不動產的價格實在是太便宜了。

曾經有人統計過,日本東京當時的土地價格加起來,可以買下整個美國,足以見到當時日本的房價有多高。

事實上在後世,不止是在日本,在另外一個國家的首都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這還是在二十年以後,不過一切都和當時的日本十分相像。

唯一不同的是,那個國家的資產泡沫在股市被及早地挑破了,也導致大部分股民財富的大幅縮水。

不過在那個國家的房地產市場,由於土地所有制的不同和大量資本的湧入,房價瘋漲的程度和日本並無兩樣。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土地已經成為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即便是在房價屢創新高的情況下,這個國家的政府也只能咬牙堅持。

這自然苦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