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全球85%的電腦安裝了Windows 95作業系統,這幾乎是擠佔了網景絕大部分的市場,並且微軟還利用其強權能力,與網路瀏覽器發行和使用的兩個主要渠道——原始裝置製造廠家及網路服務提供商簽署了一系列的協議,其核心內容僅一條:將IE而不是網景的“領航員”作為他們向消費者推薦的首選瀏覽器。

一連串的強勢反擊,讓網景公司措手不及、節節敗退。到1988年,微軟的IE瀏覽器已佔有Internet瀏覽器市場的半壁江山,一舉奪回了三年前被網景“領航員”瀏覽器搶去的主導地位,而曾經雄心萬丈的網景公司只能被迫放棄瀏覽器市場。微軟獲益不只於此:正是在這樣的競爭和攻擊中,微軟完成了公司的戰略轉型:由一家PC軟體系統的技術提供商轉型為以Internet為基礎的服務提供商。這為微軟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似乎是一場完美的戰役。然而,微軟這種強勢的做法,也潛藏了危機。就在1997年,微軟和網景公司在Internet瀏覽器領域展開激烈競爭,微軟為搶佔市場份額,將其“探索者”瀏覽器與Windows 95作業系統捆綁出售,從而使網景的市場份額從近90%跌至50%,微軟份額則猛增至36%。這一舉動招致網景公司強烈不滿,也引起美國司法部的注意。1997年10月,美國司法部向哥倫比亞地方法院遞交了狀告微軟的訴狀,認為應對微軟課以鉅額罰款。12月,哥倫比亞地方法院駁回了這一要求。1998年5月18日,美國司法部與美國19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對微軟提出反壟斷指控。10月19日,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法官湯姆斯·傑克遜就這樁備受矚目的“微軟不正當競爭案”開庭審理。11月5日,傑克遜公佈了長達207頁的事實認定書,認為微軟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佔據了壟斷地位。2000年1月13日,迫於壓力的比爾·蓋茨辭去微軟執行長一職,由史蒂夫·鮑爾默接任。到6月,形勢進一步惡化,傑克遜判定微軟違反《反壟斷法》,應將其一分為二,一家主營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另一家經營IE瀏覽器、辦公應用軟體等。這一判決對於微軟來說,不啻於被宣判了死刑,如果微軟公司一分為二,其獨有的優勢將不復存在,微軟帝國搖搖欲墜。微軟公司不服,立即提出上訴。至2001年6月28日,美國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由7名法官組成的審判團一致同意,推翻拆分微軟的初審裁決,微軟才得以脫險。 。。

比爾·蓋茨:除了自己,沒有人能使你倒下(5)

這一切就像一出精彩刺激的戲劇,對於微軟來說雖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但期間的驚心動魄,讓蓋茨更是感到無比的冤屈、不平。本來是商場如戰場,在商家的概念裡,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再正常不過的商場規則,結果一場反壟斷訴訟差點斷送了整個微軟帝國。但情緒永遠派不上真正的用場,面對不公平,蓋茨給出的應對方法是:先適應這種環境,再堅持到底,最終定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面對反壟斷訴訟,蓋茨始終在尋求最大範圍內的支援,包括客戶、合作伙伴、公司股東,更重要的是消費者,蓋茨透過公開信、記者招待會、新聞釋出會等形式不停地向公眾表達著這樣一個意思:微軟所做的一切,對於市場、消費者都是有益的,司法部的判決只會有利於一部分微軟公司的競爭者,而損害整個市場和計算機工業的利益,蓋茨甚至將其上升到國家利益的高度。同時,蓋茨也一再強調微軟公司始終將以為消費者提供最優秀的軟體為己任。的確,在此期間,微軟並沒有停下甚至放慢技術開發的腳步,而消費者對微軟產品的依賴程度也已更高,因而出乎司法部意料的是,2000年4月,據美國廣播公司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62%的美國人不同意把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