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的辦法,就是調整漢地農業的結構——早在去年,朱濟世就提出來類似的設想。用國家的資金幫助漢地農業進行調整,形成規模效應,同時加快城市化和對外移民的步伐。
李鴻章也知道朱皇帝不會允許在漢地實行農業保護政策,只是苦笑著搖搖頭“那麼這一次選舉就真的有些危險了,能夠保住10個省就不錯了。”
朱濟世思索了一下,點頭道“不要緊的,朕會繼續讓左宗棠和你組閣,我大明可不是虛君立憲之國。”
由議會少數派組閣在這個時代的歐洲也是司空見慣的。那個鐵血宰相俾斯麥上臺的時候,整個議會都被自由派控制,根本沒有人支援他。
李鴻章點頭道“皇上厚恩,臣和左相只能盡心竭力以報一二了。”他頓了頓,又道,“只是苦了漢地農人了……臣也是出身鄉土,雖然沒有種過地,但也知道耕作不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一年到頭都沒有幾日清閒,而且還要老天幫忙才能有一季豐收。如今卻賣不了多少銀錢,交了租稅就所剩無幾,連溫飽都不得,真是讓人心酸啊。”(未完待續。。)
第1257章 子子孫孫的責任
李鴻章在那裡娓娓地說,朱濟世只是靜靜地聽。漢地農村的困難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那些靠近工商中心的地方還好一些,那裡的農民思想比較開放,很多都移民或者進入城市。即使還留在鄉村的,大多也改行種植經濟作物、蔬菜或從事養殖業。因此發家致富的人可真是不少,一點也不困難。真正苦的是那些經濟不發達,交通不方便的內地省份——現在的情況,倒是和歷史上改革開放初期的十多年有點相似。東南沿海發展很快,內地卻有些遲滯。
不過,內地的遲滯並不是要求保護的理由。因為光靠保護是保護不出一個強大產業的。現在朝鮮的農業保護期已經過去大半,一切都還是老樣子。估計等再過幾年,議政府還得再上書請求再保護。相比之下,沒有什麼保護的日本農業倒是調整的比較快。經濟作物有甜菜、水果,海洋捕撈業發展也很快。在蝦夷島上還吸引了商人的資本,開墾出了將近500萬畝耕地。
但是,調整內地農業結構的確會造成很大的痛苦——自己那個1200萬個百畝農莊的計劃,內閣和產業促進會討論了半天也沒有拿出最終的實行方案,不就是因為大家對於大明的城鎮還有工商業在未來幾十年內吸收三億人口沒有把握嗎?說實在的,這個數字的確也夠嚇人的。三億城鎮居民,現在整個歐洲都不知道有沒有一億城鎮人口啊!可是不朝這個方向發展,大明漢地經濟的出路又在何方呢?土地不過12億畝,承載一億農村人口也不算寬裕了。如果承載四億農村人口。人均只有3畝地。要怎麼才能搞好?想到這些。朱皇帝就對自己穿越的時間點大感僥倖。要是錯過了這個帝國主義擴張期的時代。換成清末或是民國,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啊。
看著李鴻章一副悲天憫人的表情,朱濟世也輕輕嘆了口氣,從桌子上取過日前皇太子朱國雄讓人從香港送來的奏摺。就是那份建議效仿香港排屋制度,在大城市建房幫助無產者置業的密摺——另外,那位皇太子還有一份密摺是建議在大明實行香港那樣的嚴刑峻法和廉政制度的。朱皇帝可不敢拿出來給人瞧的,這事兒太得罪人了……
翁同龢接過密摺然後雙手遞給李鴻章,李鴻章展開一看。原本微皺的眉頭頓時舒展了不少。“皇上,太子爺果有仁心,此乃國家之福也。”
有仁心?朱濟世心說,那肥仔還上密摺要朕嚴懲貪官——你李鴻章這些年在哈薩克汗國沒有少撈吧?要按照肥仔的意思,就得把你拉出去咔嚓了!
“太子是有一些仁心的。”朱濟世一本正經地點點頭,笑道,“李卿,你也覺得太子爺的意見可行嗎?”
“可行啊!這是好辦法。”李鴻章不假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