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這是有客觀原因在內的。”馬德弼面色肅穆:“甲午戰爭以前,日本並沒有奢望從清政府那裡奪得臺灣。所以時於突然到手的臺灣,日本並沒有及時制定出治理臺灣的統治方針。1890年代後期是日本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之一,人們對治理臺灣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比較開明的人提出採用美國和德國的聯邦制,將臺灣作為日本的一個自治聯邦;比較保守的人提出將臺灣的當地居民全部趕走,把臺灣變成純粹的日本人居住的土地。日本政府一時也無法確定臺灣的統治方針,只好採取‘無方針’的走一步看一步的摸索政策。
儘管臺灣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可是當時臺灣的人口已經十分稠密,已沒有多少空間來接納日本移民。就如同英國向人口稀疏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殖民地大量移民,卻無法向人口稠密的印度殖民地大量移民。所以要使臺灣成為日本人居住的。真正殖民地’,就必須把當地居民趕走。
正好當時日本有將臺灣居民趕走的機會。
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割讓臺灣的條約中規定:
臺灣居民有權力選擇返回中國大陸作大清帝國的臣民,還是留在臺灣作日本帝國的臣民,選擇的期限為兩年。在兩年之內沒有返回中國大陸的臺灣居民,則自動成為日本帝國的臣民。
當時日本的軍部特別傾向於將臺灣居民全部趕走,使臺灣變成真正日本人的土地。在臺灣的日軍有意識地對當地居民進行掠奪、毆打、甚至殺害。然而儘管日本人十分殘暴,絕大部分臺灣人還是選擇了“忍下來不走”的選擇。兩年的選擇期限到期時,僅僅0。16%的臺灣人返回中國大陸。臺灣人不肯離開臺灣返回中國大陸,大約是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到哪裡都是一樣受壓迫。
臺灣居民不走,使日本將臺灣變成真正日本人之土地的計劃落空。”
馬德弼在那沉吟了下:
“日本人不得不考慮怎樣處理這些’非日本人臣民’的問題。西洋派的人建議採用英國式的殖民地管理方式,保持臺灣本地的文化風俗習慣,僅僅把臺灣作為日本的原材料供應地和工業產品銷售市場。東洋派的人建議採用中國式的民族同化方式,對臺灣居民進行同化改造,使臺灣人變成地道的日本人。正在西洋派和東洋派爭執不休的時候,另一個嚴重問題出現在日本人的面前,這就是統治臺灣的經費問題。
在1890年代後期,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每年大約8000萬日元,而臺灣的統治經費每年高達600到700萬日元,成為日本正叟府的一個沉重負擔。當時日本正在搞富國強兵運動,龐大的臺灣統治經費使日本不但沒有從臺灣的割讓得到什麼現實的利益,反而對富國強兵運動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臺灣統治在經濟上是完全失敗的。因此有人提出將臺灣高價出售紿歐美列強的建議,這樣一方面可以擺脫沉重的臺灣統治費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富國強兵所需的鉅額金錢,可謂一舉兩得。
但日本政府高層並不贊成出售臺灣的計劃,他們認為出售臺灣會讓歐美列強鄙視日本沒有統治外民族的能力。為了樹立日本在世界上的威信,無論花多大代價也要搞好臺灣。
於是,日本政府請來了搞殖民地十分有經驗的英國人作顧問,請教怎樣緩解統治臺灣的經費壓力和怎樣治理好所謂的臺灣!”
(未完待續)
第五百八十三章 殺你就像殺條狗!
“英國人給日本人提出了許多殖民建議,而日本人也都全部採納了。”馬德弼說這話的時候,臉上露出了深深的憂慮:
“這些建議,日本人全盤照搬,給臺灣帶來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臺灣人的抵抗情緒越來越淡,臺灣日化的痕跡也越來越重,終於到了目前的這一步局勢。我們面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