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日軍讓坑道在適當的地方“七”字形彎曲,先往前10米,然後向左右分別延伸20米。修整擴寬後成為洞穴,這樣就可以放置兵器、彈藥以及儲存其他一些物資。擴寬坑道是為了在主兵營遇到炮轟時,可以當作預備兵營使用,同時也可以收容傷兵。洞穴有多個出口,可以避免發生悶死、被埋的危險,各個洞穴之間還互相聯通,以達到更高的安全級別。

堡壘的外圍遍佈蛛網狀交通壕,用以連線各個主要陣地,甚至步兵炮可以透過交通壕來回移動。交通壕雖不像地堡那樣建造,但由於加有掩蓋,且在側壁鑿有大量洞穴式掩蔽部,可便士兵躲避火炮的攻擊,待對方攻入陣地後突然鑽出實施反擊。此外,交通壕備段還連綴著大量散兵坑,坑口寬80厘米左右,坑內寬些,呈罐狀,步兵可以站起來射擊。部分據點外設有鐵絲網,據點群外圍又加設兩三道,每道縱深4米,以兩米高的木樁或鐵樁固定。據點最內層還設定了鐵片網,鐵片寬2…5厘米,釘在木樁上。在道路路口處,多用拒馬開閉。在公路要道死角和鐵絲網前,還埋設地雷及用炮彈引信改制的代用地雷。

最後,日軍還考慮到惡戰時如何確保通訊的暢通,決定以可靠性強的有線電話為主。電話線連線了各個陣地,把重要的線路深埋在地下。其中單用來指揮重炮陣地的電話線就有6條,其中3條鋪設在地面上,3條埋在地下以備地面線路斷線時使用。電話交換場所是水泥壕溝,日軍把珍貴的少量水泥用在保證通訊上,無疑是非常明智的。此外,各個陣地、指揮本部以及怒江渡河點上面的兩個監視哨之間還用6型無線電機聯通起來。

至中**隊進攻前,日軍已在松山上建起了城堡式的堅固防禦陣地。整個陣地依松山群峰地形,在滾龍坡、大埡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黃家水井、黃土坡及馬鹿塘編成7個據點群,每個據點群均以數個最堅固的母堡為核心,四周又有數個子堡拱衛外圍,共有子母堡壘40餘座。堡壘互為側防,交相掩護。隨著堡壘群的落威,整個松山也將近挖空,狀如大型蟻巢,地下交通網路四通八達,電燈、供水俱已解決。

在陣地的建造過程中,日本南方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都曾在第56師團長松山祜三中將陪同下親臨視察,他們現場觀看了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試驗。試驗表明,數枚500磅的重型炸彈直接命中,亦未能使工事內部受到損害。日軍司令官們對此極為滿意。河邊正三在寫給南方總軍的報告中稱:“松山工事的堅固性足以抵禦任何強度的猛烈攻擊,並可堅守8個月以上。”

松山陣地已足夠堅固嚴密,但只有殺死所有知道它的秘密的外人,才是真正的堅固。像關東軍構築“滿洲國”國境要塞的做法一樣,在松山陣地完工後,日軍將從各佔領區抓來修築工事的1670餘名民夫全部秘密處死。

在怒江西岸,日軍對防守做了長期打算。

給所設定的拉孟、騰越、龍陵、芒市、平戛、滾弄等據點的守備隊下達的一致命令是:”敵人進攻時,要努力殲滅;我方進攻時,要以此為根據地。”對處於特別戰略位置的拉孟守備隊,則另有補充要求:“守備隊既要應付地面上具有強大優勢的敵人,還要對付天上空軍的攻擊,以少數兵力固守拉孟陣地,使師團主力便於作戰。”

基於此,在加強陣地建設的同時,滇西日軍的軍事訓練一刻也沒有放鬆。

當時,處於日本侵略戰線最遠端的拉孟守備隊也成了日本後方關注的熱點,大人物和記者團一個足艮著一個前來慰問。

日軍南方總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來松山視察,天空佈滿日軍飛機,讓拉孟守備隊士兵大開眼界。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