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就更是熱鬧非凡。因為乃是兵備道大人的駐蹕之處,因此鎮河堡按照道理來說,乃是周圍這些軍堡中屯軍最多的處所。只是其中情狀,卻又有些不同。冀北兵備道的駐蹕之處,本來是得勝堡。得勝堡是整個冀北分巡道地理位置最為要害的一座城池,堡週三裡四分,高三丈八尺。北東路參將便是駐紮於此,麾下有官兵兩千九百六十員名,馬騾一千一百九十一匹頭。得勝堡兵力雄厚,地勢也是極為的險要,外接鎮羌,內聯弘賜,擊柝相聞,烽火一傳,兩堡依附,矢鏃可及,歷史上曾經多次被圍攻,也是安然無恙。
可惜就是這‘歷史上多次被圍困’使得它失去了駐蹕之所的位置——得勝堡東至邊牆三里,北至邊牆三里,距離邊牆實在是太近了些,而文官老爺們可不比你這們這些大頭兵,金貴的身子,深入敵境這般,萬一出了差池怎麼辦?
於是冀北分巡道的駐蹕之所之後就遷到了鎮河堡——這兒夠安全的,東至鎮魯二十里,北至拒牆四十里,南至雲岡四十里,西至破魯二十里。連一里地的邊牆都沒有,只管著八個內陸的火路墩。
鎮河堡乃是雄城,修建在一座丘陵上,高屋建瓴,地勢相當有利。城牆也是格外的高峻,雖說城池小了些,只有二里八分的周長,但是城牆卻足足有四丈多高,兩丈多的厚度。這在大同鎮七十二城堡中,也是不多見的,要知道,大同鎮的城牆也才不過是四丈二尺高而已。
不過在冀北兵備道遷過來之後,北東路參將卻還是駐紮於得勝堡,鎮河堡由於並不分邊,是故只有三百多個兵丁,他們的職責也很簡單——護衛兵備道大人。
不過在崇禎七年的十二月,這種情況被改變了。侯家偉之亂後,劉若宰鑑於整個冀北分巡道,乃是內輕外重,內虛外實之格局,重兵陳於外,而內府空虛,一旦發生什麼意外,怕是要被人直搗黃龍,連一點兒反應能力都沒有。若是真是這般,則整個冀北兵備道群龍無首之下,定然一片大亂。
是以他上了條陳遞給宣大總督並報兵部,請調北東路參將駐紮於鎮河堡。
這等調動,算是冀北兵備道內部的事情,其實就算是劉若宰自己都能做主,但是由於數量過大,終歸是紙面上的將近三千人,是以不敢怠慢,定是要報給宣大總督楊嗣昌的。至於給兵部的那些,就純粹是走個形式了。
劉若宰的話很有道理,但是說白了,那都是場面話。他的真正目的,乃是把這支冀北道最大的武裝力量抓在自己的手裡,以應付一些突發事件。若是有戰爭,手裡也多了一些底牌不是?這支明面上接近三千人的軍隊,劉若宰是下了決心要一定好生整頓一番的。若是成功了,增強了戰鬥力,到時候建奴若是再要犯邊,說不得一場勝仗打下來,那就是名揚天下,京師側目。
楊嗣昌也很給面子,批文很快就下來了。因此在十二月的時候,北東路參將麾下的兩千九百六十員官兵,以及馬騾一千一百九十一匹就全都遷了過來。這些兵丁,可基本上都是本地的軍戶出身,都是拖家帶口的。大軍調動,對於劉若宰來說不過是動動嘴皮子的事兒,但對於他們來說,卻是傷筋動骨的大事。
這些得勝堡的軍戶們離開了世代生長,祖宗傳下來,繁衍綿延了百年的家園,來到了鎮河堡。
這一次調動,就是差不多有兩萬人遷了過來。鎮河堡頓時是熱鬧了起來,或許,用擁擠二字來形容更好一些。
鎮河堡不大,周圍二里八分,也就是一個鎮子左右的大小。湧進來兩萬人,根本就容納不開。城中的房屋根本不夠用,只有少部分才住了進去。不過還好劉若宰早有準備,紀長風又辦事很是得力,早早的就讓人在鎮河堡周圍建造營房住所。於是就能看到,鎮河堡周圍雨後春筍一般的湧現出來十來個村子。而今年大年初一,鎮河堡也就格外的比往年熱鬧的多。城中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