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倫敦上空,一路上都是燦爛的陽光,唯在旅程的終點,夜幕掛上了飛機的舷窗。鳥瞰倫敦的夜景,眼下是一個扁平的、璀璨的城市。
倫敦的希斯羅機場,曾經是全世界最為繁忙、最大、最重要的空港之一。現在站在這裡卻有一種置身於舊有時代的感覺,它的外觀已經染上了厚重的歲月痕跡,就像是一件不那麼時興的名貴的紳士外套,徒讓人去懷舊,引發對逝去時光的眷戀……只有那標示著眾多到港與離港航班的時刻表讓人產生更多的行程計劃與幻想。
古時中國,有一句得道成仙的話,說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現在更多的人或許以為那是不真實的。然而,有一些懷有特殊興趣的人在感受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發現,在歐美科學界就有人熱衷於探索這樣的超自然現象,並稱之為〃時空隧道〃。
這就好比設想在一塊向水平方向拉開的橡皮膜上套用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60)的座標網,然後在這一平面上運用歐幾里得幾何定律,即三角形的內角之和等於兩直角,去滿足畢達哥拉斯定理。另一方面,以初速沿這一平面滾動的輕質小球,由於慣性作用(略去摩擦力)做勻速直線運動。現在若在橡皮膜上放上一塊重物,如較重的球,由於該物體的重力作用,橡皮膜被壓彎而凹下去,因而成為一個二維的〃曲面〃。在這一曲面上,歐幾里得定律已不再適用,這樣位於彎曲的橡皮膜上的小球將朝著重物滾動,或者說,被〃吸向〃重物。從這個物理實驗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存在著質量很大的物體時,將同時產生萬有引力和彎曲現象。廣義相對論的基本觀點是:引力來源於彎曲。
引力場是怎樣產生的?按牛頓的引力理論,引力場應由物質產生,而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說法,引力場使空間彎曲了,就改變了時空特性。廣義相對論中物質的運動與分佈情況與時空彎曲之間的關係由引力場方程來描述,因而空間的幾何性質和時間流逝完全取決於在一定空間區域內的物質密度。空間和時間是〃彎曲〃的……幾何學變成非歐幾里得的,且時鐘開始變慢。重要的是,透過認知時空的〃彎曲〃,我們應當正視這種〃彎曲〃的存在,並認識這種現象,進而認知我們自己……一個過去的、有時會是現在的自己。
12 小時的飛行旅行也會將人拖入一個奇妙的時空〃彎曲〃。
這裡所說的時空〃彎曲〃,可假設為是由一種文化本體通向一種文化客體的通道。一位18 世紀的德國學者巴耶爾(Gottlieb Siegfnied Bayer,1694…1738)在1718 年發表的一部關於中國的作品《中國日食》中提到,17 世紀耶穌會士發現中國史書關於日食的記載清楚而精確,其中有一次日食引起了他們的高度注意,即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他們找到了這樣一條記載:東漢光武帝建武七年,日食過後,皇帝嚴令,上書言事〃不得稱聖〃。這一年正是公元31 年,亦即耶穌30 歲時,在約旦河受施約翰的洗禮,此正與《新約· 路加福音》第23 章中的〃基督日食〃有暗合的地方。於是乎,透過這一時空〃彎曲〃的傳教士們要對歐洲人說,中國人曾經是基督的信徒,他們為耶穌的死而難過,中國皇帝規定上書言事,〃不得稱聖〃①,為的是對耶穌遇難寄以無上的哀悼。
要特別指出的是,那些記錄異國形象(文化客體)的遊記,更多是遊客從遊歷中產生的對〃本體〃文化的重新思考,藉此闡發他們對本國政治改革的思想。因此可以說,構成這本書思維框架的是觀察者的歷史,而不是被觀察物件的歷史,就好比是透過被交換了時空關係的彎曲的〃時空隧道〃。在解讀了中世紀來華的西方人的遊記時,也會發現,〃即觀察者的視野受到了故國同期經驗的制約,因而他(伽利奧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