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鄧竹青看到林在山提交了如此詳細的編曲樂譜,笑著說:“這林在山有點意思啊,把編曲做的這麼細,咱們什麼都不用幹了,排排樂隊就行了,真省事。”
“省什麼事啊,他這編曲能用嗎?”馬曉東沒好氣的說了一嘴。
鄧竹青抱著能懶則懶的心態,講說:“我覺得還行,他這編曲排場挺大的,蠻有想法的。”
“他這編曲適合錄歌時用,現場演奏合適嗎?你再好好想想。”
鄧竹青無奈一笑,他再好好想想,也覺得這編曲不錯,索性,就不和馬曉東抬槓了。馬曉東明顯是和人家槓上了。他怎麼說,馬曉東也不會認同的。
大傢伙一聽馬曉東這批判的口氣,就明白了,他們絕對不能說林在山這首作品的好話,以免馬曉東跟他們抬槓,瞎浪費時間。
“小波,這歌你已經聽了是吧,你先說說你的意見。”馬曉東問向了廖波。
當然不敢說這首歌棒極了,廖波把早就想好的一個缺點給講出來了:“這首歌有一個比較大的毛病,時間太長了,要六分多鐘。按照藝能組那邊給咱們提的建議,參賽者的純演唱時間應該限制在4分鐘以內。”
劉萌萌似是無心的插了一嘴:“A檔選手可以放寬演唱時間,6分鐘應該沒問題。這不算毛病。”
組裡的老么羅博寧,研究了半天《山丘》的樂譜,突然講話了:“這歌的問題不是時間太長了,而是結構寫的太累贅了。一般的歌都是ABC三段式的,這歌尾部多加了一個小高潮,成了四段式。我個人覺得,這有點畫蛇添足了,導致歌曲的結構過於鬆散,不成體系。這不是標準的創作體。我建議抽掉這首歌最後一段,再把前面的旋律變得緊湊一些,這樣更富於流行性。在現場演唱時,也會更有內在的衝擊力。”
馬曉東又問:“還有別的明顯毛病沒?”
羅博寧繼續道:“結構上沒有太大的毛病了。這旋律主線,我覺得太平淡了——開篇平淡,到高潮還是很平淡,就是傳統的抒情式,沒什麼亮點可言。開篇的幾句,節尾處如果用下滑音的方式來表現,你們覺得會不會更有味道?還有‘喋喋不休’那句,用三連音打亂節奏,然後下一句再用強有力的音節把節奏給找回來,這樣能形成更強的Bridge張力,這樣再往上拉高潮,會不會更有衝擊性?”
馬曉東講:“你提的意見很好,他這歌就是寫的太平淡了,但這是人家的參賽作品,咱們不好修改,咱們只能從編曲的角度出發,來幫他把這首歌中所蘊含的情感,最大化的呈現出來。”
年紀還沒到那份兒上,根本看不出《山丘》的味道,見馬曉東贊同他的觀點,羅博寧立刻炫耀般講說:“他的編曲我也看了,形式太老套了,前面抑,後面揚,氣場是出來了,但他的聲音駕馭得了嗎?就算他的聲音能駕馭,這首歌的旋律也駕馭不了這麼大的編曲啊。我建議,不要做這麼大的編曲,本來這首歌的旋律就平淡,到最後,還要被編曲給吞掉,這首歌就全毀了。”
鄧竹青無奈的聳聳肩,羅博寧這是給他找事呢!
馬曉東肯定不會幫林在山改編曲,如果要改編曲,這任務肯定落在他身上。
他往好了改不是,往壞了改也不是。
這活兒實在太糟心。
最好就是不用改。
林在山願意要什麼樣的編曲就用什麼樣的。
現在羅博寧這麼一說,馬曉東很可能讓改編曲啊!
鄧竹青鬱悶的問羅博寧:“你建議這首歌用什麼樣的編曲啊?”
“我建議用小清新的編曲,有鋼琴,有吉他就足夠了,連鼓和貝斯都不用,更不用絃樂團和打擊樂團了。小清新的編曲能凸顯出這首歌的主旋律。編曲要是做的太大了,這首歌的主旋律肯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