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區的網民。

林在山讓呂東查過這“金箍棒”的登陸IP,想看看對方是不是粵語區的網友,查詢的結果竟然也很分裂。

這金箍棒每次登陸論壇的IP都不一樣,有時候在國內,有時候在國外,完全沒有固定的IP。

按呂東的話講,這八成是個駭客,每次登陸都會跳機隱藏真實IP。如果林在山真想查TA真實登陸地址的話,他們網路團隊可以跟蹤一下這“金箍棒”。

林在山覺得沒這個必要,他只是覺得這金箍棒的熱情很高漲,這個人很有趣。他希望論壇上能多一點這種既熱情又幽默還有專業理論基礎的會員。

對於這個新人網友提出的問題,林在山金箍棒的回帖下面也立刻跟了一帖:

……

普通人聽音樂:“這段音樂給我的感覺和聯想是什麼。”

學音樂的人聽音樂:“這段音樂是什麼。”

進一步講,音樂人聽的更多的,不是音樂本身以外的附加情感或者其他東西,而是音樂本身的構成。

演唱專業的人可能是在聽演奏演唱技法和音樂處理,作曲專業的人則是在聽音樂的各種結構(和聲、織體、材料發展、配器、結構等等)。

學音樂的人,或者受過音樂訓練的人,可以掌握更多的詞彙,更多的構造方式,這在擴大他們理解能力的同時,也讓他們對音樂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普通樂迷和專業的音樂人,對於音樂的期望不同,期望得到的滿足方式也自然會有不同。

……

林在山把這帖子發出去沒10秒鐘,回帖的右下角便出現了跳動點讚的提示,點讚的不是別人,正是“金箍棒”。

金箍棒點贊之後,立刻給林在山發過來了私人訊息:“林大叔,你線上嗎?我想問你一下,你這首《朋友》前奏中的背景音是什麼呀?我聽了快100遍了,也聽不清那些人到底在說什麼。我只聽到一句粵語,好像是在說:‘陪我一起打電動?’”

看到金箍棒的私信,林在山笑了,心想這人還挺執著的,為了聽清楚,竟然聽了快100遍前奏,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他給對方回:“你耳朵還挺靈的,這段前奏,我混剪了幾段人聲,沒有特別的意思。你對粵語很敏感,你是粵州人吧?”

“對,我是粵州人。但我平時也總說普通話的。粵語歌和國語歌我都愛聽。”

“這週末《唱作人》的粵語專場你可以期待一下,到時候Beyond論壇會首發我的粵語作品。”

“嗯,到時候我會第一時間來論壇試聽下載。”

金箍棒緊跟著又發過來了一條私信:“我很喜歡你的音樂,林大叔,我也很欣賞你浪子回頭的人生,我想和你交個朋友。”

“咱們現在不就是朋友麼,喜歡聽這首《朋友》的朋友,都是我的朋友。你要有什麼音樂方面的問題,可以隨時給我發論壇私信,咱們一起來討論。”

“好的,林大叔,你要加油啊!你出專輯了,我一定會買的,支援你!”

“謝謝。”

看著金箍棒單純的支援話語,林在山心裡很是欣慰。

東藝大的很多學生也很支援他,這些學生在他眼裡,都是最單純最可愛的人。

“鈴鈴鈴——”

手機響了,是吳一凡來電。

吳一凡約林在山晚上吃個便飯,聊聊合作的事。

這晚林在山帶著劉萌萌去和吳一凡一起吃的飯。

劉萌萌現在已經從馬曉東那辭職了,專心在給林在山做經紀人兼助理的工作,未來林在山和彩蝶的合作事務,有不少要由劉萌萌負責處理。所以林在山提前就把劉萌萌介紹給吳一凡認識了,以後好方便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