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其中,騎兵居多。

而諸侯聯軍計程車兵,相對來說,雖然也是各地挑出的精兵,可比起董卓的兵馬,其戰鬥力還是有些差別的,再加上諸侯人心各異,在指揮排程上面,也是一個硬傷。

好吧,我們就算董卓與聯軍計程車兵戰鬥力相等,在實力上,雙方不相上下。

再看另一條,董卓撤出洛陽,屯兵長安,假設,是假設,假設諸侯聯軍皆是大漢死忠,毫無二心,他們全部聯合起來,死也要擊敗董卓,迎回聖駕。

面對這種情況,董卓退兵長安,又有什麼樣的戰略意義呢?

其實,相對於洛陽來說,長安,對於董卓來說更加安全,要知道,反抗董卓的,除了西涼馬騰以外,基本都是關東聯軍,若董卓繼續鎮守洛陽,將要面對的壓力很大。

洛陽雖有天險,但卻地處關東聯軍腹地,關東聯軍要想進攻洛陽,有很多路線,比如:最近的虎牢關;稍遠一點,如孫堅,直接從白馬度過黃河,而後再度過黃河直奔洛陽;再遠一點,亦可繞過幾個險地,從宛城,或是黃河,直接分兵函谷關;如此的話,董卓將要面對的就是三面作戰,可謂壓力甚大。

而董卓退出洛陽,集兵長安,這就不一樣了,相對洛陽,長安對於關東諸侯來說,就有些鞭長莫及了,要想攻打長安?關東諸侯同樣也有三條路,一是潼關,二是益州,三是漢中,可是這三條路,除了潼關以外,其他兩條路就有些不切實際了,漢中,益州皆屬於山川,蜀道難行,可不是吹出來的,而且要從這兩條路攻打長安,那距離可就有點遠了,等你率兵繞過去,黃花菜早涼了。

因此,董卓撤回長安,基本上也就是縮小了戰線,將兵力集中到了潼關,而諸侯,則是擴大了戰線,這一消一漲,雙方若是再戰,董卓的勝算就更大了。

況且,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諸侯是大漢死忠的情況下。

然而,諸侯可不是什麼大漢死忠,又怎會冒險對付董卓呢?擊敗董卓,他們又能得到多少好處?什麼樣的利益呢?

在天子之下,除了個別特殊的官職外,官位最大的也非三公莫屬了,而聯軍若是徹底擊敗董卓,恐怕也就袁紹能混個大將軍級別,位同三公的官職。

而諸如其他各路諸侯,他們本身便已是各地行政的最高指揮官了,即使擊敗董卓,能得到的最大利益也就是回去繼續做他的土皇帝,無非是官職大一點而已,然而,如今漢鋼失統,地方割據,即使得到那個虛名官職,等回去後,地盤同樣需要自己帶兵爭奪,既如此,還不如早些回去爭奪地盤,何必花時間,冒著危險去徹底擊敗董卓呢?

而李儒,明顯便是看破了這點,利用這些,為董卓出了這麼一個計策,即能避開聯軍鋒芒,還能瞬間將聯軍瓦解,這,便是李儒的厲害之處。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讓大家明白,其實,在諸侯聯軍中,最想擊敗董卓的,反而是袁紹,因為,這樣他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既如此,那面對向雲、曹操提出的追擊董卓這個選擇時,袁紹為何不同意呢?這並非袁紹傻,相反,袁紹很聰明,他心中同樣也明白諸侯的心思,即使他下令讓諸侯追擊,恐怕諸侯也會以各種理由推辭,到最後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導致聯軍瞬息間崩析瓦解的情況,這,自然是袁紹最不希望看到的。

袁紹不願出兵,他也存在另一個心思,那就是繼續維持聯盟,這樣,他的盟主位置,也能做得更久,而小皇帝?就讓他見鬼去吧。

。。。。。。

而曹操,則看明白了這個道理,也是因此,在見到諸侯皆不願出兵追擊董卓時,他站了出來,即使知道一萬對幾十萬那毫無懸念的勝算,他依然站出來,選擇繼續追擊董卓,這樣做,曹操也是在巴結袁紹,為以後的道路,做下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