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大夫之下的第四等貴族。前面說過,天子封建諸侯,於是諸侯有了“分公司”;諸侯封建大夫,於是大夫有了“子公司”。但是往下就不能再分了。於是大夫的兄弟、子侄、族人,就成為“子公司”的中層或基層幹部。這就是士。這些幹部也分兩種。一種是管理幹部,比如冉有(還有子路)當過的“宰”;一種是技術幹部,比如文士和武士。這些職務,早期也都是世襲的(後來變成任命),叫“世職”。他們的報酬則叫“食田”,也就是大夫將某塊土地的田租和賦稅,發給士做薪水。如果這塊土地永遠歸某個士,就叫“賞田”,相當於“技術股”。士的下面,是庶人。庶人就不是貴族了,是平民。
□ 明白了。天子是大老闆,諸侯是中老闆,大夫是小老闆,士是白領,庶人是員工?
■ 大約如此。
□ 他們不平等吧?
■ 不平等。天子地位最高,權力也最大。按照規定,當時天下各國的國界和疆域,都由天子劃定;首任國君,也由天子指定(以後世襲)。天子還有權對不聽話的國家進行修理,向發生戰爭的地區派遣“維和部隊”。
□ 有點像聯合國。
■ 比聯合國權力大多了。天子之下,諸侯與大夫也不平等。諸侯地位高、權力大、資產多,是君;大夫地位低、權力小、資產少,是臣。同樣,大夫與士,也不平等。諸侯之於國,大夫之於家,都既有產權又有治權,士就沒有這些。
□ 如此不平等,那又怎麼維持呢?
■ 靠兩個手段,一個叫“禮”,一個叫“樂”。禮的作用,主要是明確等級,維持秩序。這些等級,都有嚴格的規定,和鮮明的“可識別標誌”。比如平民(庶人)不可以戴帽子(冠),只能戴頭巾(幘);士可以戴帽子(加冠),但不能加冕。天子、諸侯、大夫,既可以加冠,又可以加冕,都“冠冕堂皇”。但他們“冕”前面的“琉”(珠串)不一樣多,天子十二琉,諸侯九琉,上大夫七琉,下大夫五琉。士沒有冕,當然也沒有琉。諸如此類的名堂還有很多,衣食住行,言談舉止,都有規定。一旦違反,就是“非禮”。
叄 急病撞著慢郎中(3)
□ 誰記得住呀?
■ 所以要有專門人才負責管理。孔子代表的“儒”,就是這樣一些“禮學家”。不過這些規定雖然煩瑣,歸根結底卻只有兩條,一是級別,二是規格。高階別的使用了低規格的禮儀,是“丟份”;低階別的享受了高規格的待遇,是“僭越”。這都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比如魯國的大夫季孫氏,使用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也就是八八六十四人表演的歌舞,孔子就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氣得吹鬍子瞪眼睛。
□ 季孫氏應該怎樣才對?
■ 四佾。也就是三十二個人,或者十六個人,排成四行。如果是諸侯,就六行,每行八人或六人;如果是士,就只能兩行,每行八人或兩人。反正必須講級別,講規格。
□ 講級別,講規格,爽嗎?
■ 有人爽,有人不爽;少數人爽,多數人不爽。所以還要有“樂”。
□ 樂是什麼?
■ 樂有兩個意思,一是音樂,二是快樂,加起來就是“音樂般的快樂”。它的作用是調節、平衡。講級別,講規格,不是不爽嗎?那就請你想想音樂。在一部音樂作品中,所有的樂音,哆■咪發嗦啦嘻,一樣高嗎?一樣長嗎?一樣強嗎?不一樣。還有音色,也不一樣。一樣,就不是音樂了。可是這些音高、音長、音強、音色都不一樣的樂音,放在一起,卻又很好聽,也很讓人愉快。為什麼呢?和諧嘛!和諧,是大家都向往的。既然要和諧,那你就不能把所有的樂音,都弄得一模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