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子賢,是交州高興郡人,出身於貧苦的農家。困苦的生活,造就了李進堅韌的性格,李進年少時獨自進入深山十年,十年後,練成一身絕技,在交州從軍,累積功勳從一個無名小卒,升遷到了騎都尉的官職,後來因為皇帝元宏時期的朝政混亂不堪,心中有大志的李進辭去官職,開始遊歷四方,經過數年的輾轉之後,來到了兗州,他看到兗州政治比較清明,宇宮照烈治軍有方,便在兗州再次投軍,用了三年的時光,重新坐回到了騎都尉的位置上,後來被夏侯惇發現,推薦給了宇宮照烈,宇宮照烈見到李進武藝驚人,竟然可以雙戰顏良、文丑而不落下風,一時間驚為天人,立刻拔升其為虎威將軍,跟隨在自己身邊。

另一人。名叫越兮,是山東隱士越老夫子之子。字雨孝。越兮自幼便武力過人,成年後用鑌鐵打造了一柄三叉戟,持此戟所向無敵,接連打敗了十幾位名將,後來引起了宇宮照烈的注意,宇宮照烈帶著禮物親自趕往越老夫子家中,請越兮從軍。越老夫子感於宇宮照烈的誠意,便答應了下來。越兮也便成為了宇宮照烈手下的又一位大將

在得到這兩員虎將的幫助後,宇宮照烈終於有了可以和元起麾下的五虎上將一爭高下的猛將了,再加上一年多以來的休養生息,使得宇宮照烈的實力大進,麾下兵精糧足,於是,宇宮照烈便趁著元協身死,元起剛剛接掌元氏帝國的時機,進位自稱為魏王,割據青、徐、兗、豫四州,雄踞中原。

隨著宇宮照烈自稱魏王的事情發生,元起麾下的百官們,出現了兩股不同的聲音,一股聲音是主張以剿除泰山為主,為先帝報仇雪恨,以正皇室的威儀;另一部分人則是認為先帝剛剛駕崩,宇宮照烈就自稱魏王,比泰山還要可惡,所以當務之急,應該是把宇宮照烈當做第一對手,儘快將其剿除。

這兩種意見,都有著一定的道理,其實無論是泰山還是宇宮照烈,都是當今世上一等一的梟雄,這兩個人沒有一個是好對付的,元起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最終還是決定先向泰山用兵。支援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益州易守難攻,現在泰山得到益州的時間還不算太久,很多細節上的問題,他一定還沒有來得及處理,在交戰中,這些細節就會將益州軍們的弱點暴露出來,可以對其給與致命一擊;若是讓泰山在經營個三五年之後,將各處險要關隘都佈置穩妥了,到時會變得更加難以攻克,說不定就要付出比今日要多出數倍的代價,才能平定益州,以部下將士的犧牲來獲取最後的勝利,這一向是被元起所不樂意的,因此,要打就現在打,趁著泰山還未完全站穩腳跟,將他的勢力連根拔起!

第二,出於戰略的角度考慮,如果要打泰山,江東的孫策可以成為一大臂助,攻,可以趁著元起吸引火力的時候,襲取泰山的荊州,讓泰山顧此失彼腹背受敵;守,可以牽制宇宮照烈的兵力,讓宇宮照烈不敢趁著敵軍和益州軍交戰之際,率兵侵犯自己的底盤,畢竟,有孫策這頭江東猛虎在宇宮照烈的身後虎視眈眈,宇宮照烈一定會多少有所顧忌的,屆時元起再從冀州佈置好防線,便可以遏制住宇宮照烈的渾水摸魚,不會讓他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好處。最重要的是,元起知道,跟宇宮照烈PK,規模會比較大,先把軟點的柿子捏了,再修理宇宮照烈就容易多了。

元起把這兩個依據向各位文武官員說了一遍,最終得到了他們的認可,於是,主攻泰山,防禦宇宮照烈的大戰略,就算是定了下來。接下來,就是具體的各項安排了。

這次打益州,已經是元起第三次出兵了,前兩次都是無功而返,這一次一定要拿下益州,這是元起對元協和朱環的承諾。所以,在出徵之前,元起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和龐統、荀略、鍾繇等人,做了詳盡的計劃和部署。

兵員方面,依舊是以四支精銳部隊為主進行攻防,其中天歸軍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