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的“實情”對劉愈也沒多少幫助,既然暗中之人有心栽贓誣陷藍和,就不會對一個嘍囉推心置腹。童六的交待至少讓劉愈明白了一件事,暗中的神秘勢力想攪亂長安城這團局,越是如此,劉愈越要保證長安城的安定。
第二天,劉愈就把童六和他的“紅顏知己”送出了長安城避風頭。
正月十三,長安城解除戒嚴的第一天,朝廷頒佈了第一道封賞旨令,封此次北戰有功的何茂為忠信侯,加封為雲中將軍。這還是朝廷第一次對有功將士作出的封賞。朝廷除了封賞何茂,對其他有功的將領暫且未提,令各方的人議論紛紛。
何茂在此戰中中規中矩,只是在上林川一戰中有突出表現,功勞大不過霍病,更不及花集安和齊方的統調三軍之功,朝廷不封別人單是先封何茂,令熱那一頭霧水弄不清新皇的意圖。
在正月十三的朝議上,儘管朝中上下的人對此事有議論,卻沒人在朝議上提出。這次的朝議所涉及的內容很廣泛,是新皇施政綱領的一次闡述。藍和辭相,藍傅入閣為副相最先公佈,之後是關於新皇登基大典的籌備工作彙報,這也是藍和在朝中所負責的最後一項內容。
再然後,便是一些涉及到內政外交諸多方面的內容。為了表示朝廷對吐蕃、突厥和西域國家的友好。這次新皇的登基大典也會邀請這些番邦使節前來觀禮。而新皇在內政上的第一刀。就是裁撤了在大順朝有二百年曆史的六臺衙門。
六臺衙門的裁撤結束了尚書院和六臺衙門分權的狀況,將相權集中化,尚書院成為國家的第一行政機構。
右相成為國家的總理大臣,官正一品。在右相之下,設中書令一名,官從一品,相當於原來的左相;中書侍郎兩名,官正二品。相當於副相。這四人構成尚書院權力核心,而在其外又加增一名門下侍郎,直接負責於皇帝,對尚書省行監察督導的職責,官從一品,官職甚至要高於中書侍郎。
朝臣能感覺到這次朝廷改制中門下侍郎的重要性,這個門下侍郎相當於皇帝派在尚書院中的眼線。當所有人都以為第一任的門下侍郎應該是由劉愈擔當之時,令朝臣大跌眼鏡,這第一任的門下侍郎竟然是原本的商貿司少監隋妤。這也是大順朝開國以來首位一品女官。
除此之外,尚書院的其他官職基本保留。官職從正三品到從五品不等,相當於尚書院的書辦官吏。無足輕重。
因為朝廷要改制的訊息在新皇登基之初就已經露出端倪,在朝議上沒有引起非議之聲,百官還是有所準備。這次改制除了尚書院,還有都察院及內府和六部,等於是建立了一個變形版的三省六部制。
都察院行百官監察之責,而內府則負責皇家日常管理。二者皆不受尚書院提調,直接受命於天子。
六部尚書官職從原本正一品下調至從一品,六部受制於尚書院,卻不受尚書院的直接統轄,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大小事務奏本不再經六臺衙門商議,基本日常事務可由各部尚書決定,但同時要受尚書院的監察。六部大事必須呈報尚書院,由尚書院裁定後遞交天子審閱。
這次改制可說是順朝一次官場的變革,很多小的衙門都有被裁撤的風險,但因為現在新皇剛登基,在朝議上只是提出了一些大的綱領而沒有抓一些小細節,才令整個朝廷趨向於平穩。
相權一加一減,又被天子設立的門下侍郎所監察,感覺上右相的職責大不及前。而六部尚書的許可權則大漲,但六部其實也明白,現在天子之下還有劉愈的存在,六部其實等於是在受劉愈和尚書院的雙重製約。
這只是文臣方面的改制,至於軍權的統轄,在這次朝議上沒有提及。即便沒提朝臣也都明白,現在劉愈就等於是天下兵馬大元帥,而全國的兵權則由他一人負責協調統制,兵部最多隻是從旁參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