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劉邦、韓信等只是這亂世的配角。

最令劉宇浩非常震驚的是,西楚霸王項羽居然在羊皮捲上記錄了自己對步兵和騎兵的見解,而且極為詳盡,字裡行間無處不顯露出楚霸王高人一等的才智。

要知道,歷史上公認的最早的騎兵出現在3000年前的亞述王國,當時,並沒有發明馬蹬,連馬鞍也沒有,騎兵為了不在高速奔跑的馬背上掉下來,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腿牢牢的夾緊馬腹,並且抓住粗硬的繩維持平衡。

毫無疑問,這樣的姿勢是不可能衝刺殺敵的,所以,當時的騎兵大多是採用弓箭作為主要武器,戰術也以騷擾誘敵,攻擊側翼為主,一般是不會近身接敵的,所以當時的騎兵的防護也比較簡單。

西楚霸王項羽卻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總結了一套騎兵理論?

劉宇浩心裡在想,如果這張羊皮卷推向世界以後,不知道世人會是怎樣一個瞠目結舌的表情。

第1080章 劉宇浩的推測

在《漢書;藝文志》中把兵家細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兵技巧家四家,把項羽定位於兵形勢家。

以前劉宇浩一直都不太理解為什麼班固會給楚霸王項羽這麼一個定位,但今天當他看到羊皮捲上那密密麻麻的小篆後,一切疑惑盡都迎刃而解。

兵家有云:“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如果把項羽一生大小七十餘戰為什麼戰戰皆勝,如何識形造勢而取得戰戰皆勝,再加上羊皮卷兵略的印證,劉宇浩就自然而然地知道班固為什麼稱項羽為兵形勢家了。

領兵打仗,想打勝仗,作為戰爭的指揮者,必須懂得進攻與防守。

打仗,就必須打勝。

這個問題最簡單,可最簡單的,其中往往就蘊涵真理。

戰爭的目的,就是儲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就是說,為達此目的,一要守,不守,你怎樣儲存自己。二要攻,不攻,你就無法消滅敵人。守要守得住,攻要攻得下。

當敵人實力強大之時,當然得守,守要守得住,如孫武所說:“藏於九地之下”,使敵人想找你打而找不到,儘可能避免在條件不利時與敵決戰;當敵人實力不足,而自己實力已有把握可以戰勝之時,應主動出擊,選擇“攻”的方略,出敵不意,勢不可擋,“動於九天之上”。

這樣,根據敵我雙方實力,能攻則攻,不能攻則守,掌握住攻與守的時機,做到真正能儲存自己,消滅敵人。這是用兵作戰的最基本的原則。

不過,絕對取勝時候不多,在看似不能取勝時取勝,才算軍事大家。總結項羽一生百戰百勝的經驗,其精華就在於進攻。

其一生攻多守少,因為羊皮卷最後寫著一段文字:“故勝兵若以鎰稱銖!”,可見,項羽是最早理解什麼叫最好的防守是進攻的軍事天才。

“劉哥,我以前一直以為項羽就是個武夫,可沒想到他居然還有書作留下。”

雖然不認識羊皮捲上面的小篆寫的是什麼,可藤軼能從劉宇浩一臉的激動表情中感覺到,那羊皮卷所記錄的很有可能是西楚霸王項羽自己的用兵心得。

劉宇浩點著頭哈哈一笑,揮動手臂,一臉興奮地說道:“等這個物件拿回國去,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駭然地咬掉自己的舌頭呢。”

熟讀各個時期歷史的劉宇浩清楚記得,在鉅鹿面對秦軍,西楚霸王項羽是何等的驍勇善戰,獨自率領的江東子弟以少勝多,震懾四方諸侯。

說話間,劉宇浩彷彿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於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雲霄,以前看書的時候他從未有過這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