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
他撇嘴搖頭。
“一個從易經那一句“大哉乾元,上取號,一個在五行上琢磨,要以水熄火,以清覆明,兩個國號都是無根之源。蠻夷就是蠻夷,從國號上就能看出,他們都非正朔!”
不但之前的大元,現在這清廷也都非正朔!這話擲地有聲,安金枝、顧希夷和劉興兆這些原本還在打哆嗦的人,心中也稍稍安定下來。
老頭這短短一課,說得李肆額頭冒汗,竟然是越聽越脫不了那個字?
老頭下了斷言:“吾等之國“以英德為根基,英德為唐宋時的英州,此號正佳!”;
蘇文采連連點頭:“英者,華也,躋然而出,眾目所向,是絕佳之字!
一直跟在老頭身邊研究天主道的薛雪很興奮:“這英字用在國號上;絕古爍今!居然如此之巧;真是天意!”;
這三人在泛酸,李肆心頭也在冒酸。
英!?
以後他就叫英王,英皇!?他這國就叫大英王朝?大英帝國?而他的軍隊,也變成了“英軍”?
就他自己而言,這會造成嚴重的代入偏差……
某年某月某日;“英軍”攻陷北京,俘清酋康熙,光圌復我華夏大地?
某年某月某日;“我大英”受西陸諸國來賀;有如下諸國使節:英吉利?
某年某月某日,“英皇;登基,“英王;發來賀電?
李肆不得不指出問題所在:“有稱為英吉利、英嘎禮之西洋國,已經用了這英字。”
話剛出。”他就意識到不對。
果然,不僅是段宏時、蘇文采和薛雪;其他人,甚至安金枝,臉上都露出了不以為然的神色。
“夷秋之國,該如何以我華夏之語稱呼;還不是由我華夏人自定?以後那英吉利,就改叫印吉利好了!”
段宏時氣呼呼說著,同時也不太明白。為何李肆之前悍然將“天主教”這名字從洋夷頭上搶過來,現在這國號卻犯了怵?英,多好的名號啊,謝天謝地,前人居然都沒用過!
“那個……再想想吧,看看有沒有更好的。”
李肆心說,老師你真狠!這一改,我代入越來越混亂了,印吉利?到時候我們要跟約翰牛開戰,那不是成了英軍對印軍了?原本的阿三又怎麼辦?
他也是心中哀嘆,這個英字;真的很好,又符合華夏王朝的起名規則,意義也很貼切,可恨那幫媚外讀書人!將羅馬公教翻譯為天主教也就罷了,老外的國名,什麼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美利堅、義大利,那是什麼字美用什麼!特別是這個英國,身為“後知”三百年的他,“英國”這個名字印下的痕跡太深了;深到他根本就抹不掉。
,恍如……用漢如何?”
他心虛地選了個大路貨,然後又遭了段宏時的白眼。
“八百年前,廣東也有個漢;那個漢可沒什麼好名聲。更關鍵的是,你姓李……”
段宏時這話是說,你要繼漢,就得有所謂的法統,至少得姓劉,好能攀到漢高祖去。
“夏呢?”
這個李肆自己就否定了,自己姓李,這夏徑直攀到西夏去了;這不就等於重舉李自成李闖王的旗號麼?
“那麼華呢?”
這個總該和諧了吧,可眾人都是搖頭,先不說毫無關聯,不符合正統,而且光有華不行,比如英華、中華、華夏,沒有另一字撐著,那就是華而不實……
“唐!”;
又姓李,又是華夏鼎盛之國,該合適了吧,可不僅眾人不滿意,李肆也不甘心,後人用得太多了,毫無新意;自己還得去攀那個老傻叉李淵為祖圌宗……
“兩個字也行之中華、華夏“甚至四個字,華夏天國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