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唐六軍(第1/2頁)
章節報錯
從汴州將軍傳來的情報,朱溫戰敗之後,也開始進行內部整合。
設崇政院,以敬翔為知崇政院使,劉捍為副使,李振為知樞密院使,寇彥卿為副使。
改左右長直軍為左右天武軍。
改宣武牙軍為左右天威軍。
合左右堅銳、左右夾馬、左右突將為左右龍驤軍。
這六軍全部置於侍衛親軍旗下,也就是傳統的中央禁軍,此外還有踏白都、拔山都、廳子都、落雁都直接聽命於朱溫。
但凡梁軍重將,全部收入侍衛親軍麾下,以朱友裕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牛存節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胡真為西面行營防禦使,王彥章、王檀、閻寶皆為副使。
原本在戰敗之後與汴州離心的梁軍,又整合在一起。
朱溫大力提拔了一批中下級將領,王彥章、王檀、閻寶、韓勍等人開始步入梁軍高層,又新收朱友謙、朱友讓、朱漢賓等驍將富商為義子,使其對梁軍的控制進一步加強,還按照敬翔的建議,取消跋隊斬等嚴酷軍法,以汴州之資獎勵侍衛親軍各部,梁軍上下皆喜。
不過儘管如此,依舊有人舉起了反旗。
天覆元年九月,蔡人張暉聚眾三千人,糾合蔡州匪類,打出迴歸大唐的旗號,於蔡州城作亂。
襄州的李筠還未反應過來,申州王彥章領一千輕騎,三日間平息叛亂,又斬殺亂軍家眷五千口,震懾蔡人。
等李筠出兵的時候,蔡、許防線再次穩固,兩軍小戰一場,各自回軍。
“臣建議合天策軍、禁衛軍為禁軍,分設六軍,直屬中央,與地方無咎,又於天下嚥喉之處設軍鎮,以禁軍守禦,各州不再設州兵,全改為輔軍,中央統籌,地方知州節制,負責地方的守備與治安,禁軍中退役將士,可依照功勞授予輔軍官職。”成為樞密參軍的王師範,再綜合了梁軍整改之後,提出建議。
原有的天策、禁衛二軍,已經臃腫不堪,而唐軍中新起的將領越來越多。
有功將士得不到提拔,始終是個隱患。
樞密院中,除了王師範還有李曄、張承業。
李曄忽然想到宋朝的禁軍與廂軍。
當然禁軍與廂軍的體制並不是趙匡胤創立的,而是自朱溫始,歷經五代之後不斷演化,至柴榮改良而出的。
與之配套的還有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三衙。
然後趙宋官家們以文臣主導的樞密院與三衙互相牽制,三衙本就兵權分散,無法與樞密院抗衡,逐漸淪為樞密院的附庸。
這便是趙宋的以文御武。
雖然有效的制止了武人叛亂,但也閹割了國家軍事實力。
可謂是矯枉過正。
如果只是這些倒也罷了,其實分化兵權沒有錯,但從制度上從上到下壓制和歧視武人就不對了。
武人同樣也是為國浴血的將士。
趙宋以囚犯充軍,對士卒侮辱性的臉上刺字,大力扶植文教,國家精英皆以東華門唱名為榮,以上陣殺敵為恥。
國家血性一掃而空,屈服在異族胯下,打輸了割地賠款,打贏還要花錢買平安。
大宋文人們喜滋滋的自吹自擂:我大宋承平百餘年,功邁漢唐。
李曄一想到這些就直犯惡心。
他的樞密院相當於國家戰略部,在未來要統籌全國之軍事,制定禦敵之策,單純的文人肯定不行,單純的武人也不行,只有具備戰略眼光,文武全能的人才能勝任。
在王師範調回長安的兩個月裡,李曄一直在於他探討這些問題,今天提出來,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建議。
張承業思索了一陣之後,連連點頭,“禁軍、輔軍為國家所有,大唐所有,此舉可抑制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