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洪武九年十二月(第3/3頁)
章節報錯
經過一番修改完善,建言格式終於確定並頒示中外。一時間,朝堂內外議論紛紛。
在京城的一家茶館裡,幾位官員聚在一起喝茶聊天。
官員甲(放下茶杯,說道):“這新的建言格式頒佈了,以後建言可就有規矩了。”
官員乙(點頭道):“是啊,不過這格式確實讓建言更有條理了。以前看那些建言,半天找不到重點,現在一目瞭然。”
官員丙(卻皺著眉頭):“我還是覺得有些限制。我有個關於地方水利建設的建議,按照這格式來寫,總覺得有些放不開手腳。”
旁白:官員們的討論,反映出了社會各界對建言格式的不同看法。有人認可它帶來的條理和效率,也有人對其限制表達感到不滿。這種爭議,在格式頒佈初期,是不可避免的。
在地方上,一位知縣也在和下屬們討論此事。
知縣(拿著建言格式的告示,說道):“朝廷頒佈了這建言格式,以後咱們向朝廷建言,可得按照這個來。大家有什麼想法,都可以說說。”
一位師爺(恭敬地說道):“大人,這格式雖然有些約束,但對於咱們這些地方官員來說,也算是一種指導。至少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去思考問題,提出建議。”
旁白:地方官員們的態度相對較為務實。他們在日常工作中,面臨著各種實際問題,建言格式的出現,讓他們在向朝廷反映問題時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隨著時間的推移,建言格式的效果逐漸顯現。朝廷收到的建言,質量有了明顯提高,許多關乎民生、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問題得到了更有效的解決。
旁白:朱元璋制定建言格式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現。他透過這種方式,打破了朝堂上的沉悶和繁瑣,讓官員們更加關注實際問題,提高了朝廷的決策效率和治理能力。這一舉措,不僅對當時的明朝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表象下,也隱藏著一些暗流。胡惟庸等人雖然表面上遵守著建言格式,但在私下裡,卻在試圖利用格式的漏洞,繼續掌控朝堂言論。他們與朱元璋之間的權力博弈,並未因建言格式的頒佈而結束,反而在暗中愈演愈烈。
旁白:洪武九年十二月初一日的這一決策,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一顆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它不僅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也為歷史的發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這場關於建言格式的風雲中,每個人物都在為自己的理想、利益和權力而奮鬥,他們的故事,成為了明朝歷史畫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