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洪武六年九月(第2/3頁)
章節報錯
資需求,又能促進當地紡織業的發展。”
【楊靖(恭敬地說):“陛下聖明,如此一來,還可節省運輸糧食的人力物力,一舉多得。”】
第四幕:禮儀制度,朝堂規範
【時間】:禮部尚書劉昭先(剛上任不久)出列,開始奏報禮儀與制度方面的事務。】
【地點】:奉天殿
【劉昭先(恭敬地說):“陛下,臣部已擬定散官資給以及文武官誥命制度。散官資給明確了京官和外官的考核與晉升,文武官誥命制度則對誥命、敕命的製作、印章、軸材等作出規定。”
【朱元璋(仔細聽完,說道):“散官資給關乎官員的勤勉與晉升,要公正合理;文武官誥命乃朝廷對官員的認可與褒獎,製作務必精良,彰顯朝廷威嚴。”
【劉昭先(領命後,又奏報):“陛下,禮部還奏定了百官常朝班次及奏事等禮儀,對新任及武臣要求進行禮儀演習,由御史監視。”
【朱元璋(嚴肅地說):“朝堂禮儀,關乎朝廷形象,不可有絲毫馬虎。新任官員和武臣要儘快熟悉禮儀,御史務必嚴格監視,如有違反,嚴懲不貸。”】
第五幕:工程建設,河橋與大鐘
【時間】:工部尚書趙翥出列,彙報工程建設情況。】
【地點】:奉天殿
【趙翥(興奮地說):“陛下,大喜之事!臨濠池河橋已建造完成,橋有七座,橫長二十二丈五尺,高三丈五尺,堅固美觀,方便了百姓的出行和物資運輸。”
【朱元璋(滿意地說):“好,臨濠乃朕的故鄉,建造此橋,意義重大。這池河貫穿臨濠,是交通的關鍵節點。此橋建成,不僅方便了百姓,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趙翥(又奏報):“陛下,還有一事。大和鍾也已鑄造成功,此鍾仿宋景鍾,以九九為數,後取周易保合大和之義命名。”
【朱元璋(微微點頭):“這大鐘乃國之重器,聲音洪亮,可傳千里。保合大和,寓意著我大明江山和諧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第六幕:文化革新,文風之變
【時間】:翰林院學士宋濂出列,奏報文化與教育方面的事務。】
【地點】:奉天殿
【宋濂(恭敬地說):“陛下,為了改變文風,臣建議詔禁四六文辭,要求告諭臣下之辭務從簡古,表箋奏疏毋用四六對偶。”
【朱元璋(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如今文風浮華,空洞無物。詔禁四六文辭,就是要讓官員們的奏疏、告諭等簡潔明瞭,切中要害,便於朝廷瞭解民情,處理政務。”
【宋濂(點頭稱是):“陛下所言極是,文風關乎官場風氣,簡潔務實的文風,更能促進政務的高效執行。”】
第七幕:軍事佈局,沔陽衛立
【時間】:兵部尚書唐鐸出列,奏報軍事部署。】
【地點】:奉天殿
【唐鐸(大聲說):“陛下,為了加強軍事防禦,臣部建議在沔陽設定衛所。”
【朱元璋(目光堅定,說道):“沔陽地處江漢平原,是重要的軍事要地。設定沔陽衛,可有效控制周邊地區,防範外敵入侵,保障百姓的安全。”
【唐鐸(領命道):“臣遵旨,定當挑選精銳將士,駐守沔陽衛,確保地方安寧。”】
第八幕:朝會尾聲,家國展望
【時間】:朝會接近尾聲,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目光掃視著群臣。】
【地點】:奉天殿
【朱元璋(語重心長地說):“今日朝堂之上,諸位愛卿各抒己見,為我大明的發展出謀劃策。無論是行政區劃的調整、官員的任免,還是民生的保障、禮儀制度的完善,以及文化、軍事等方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