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為邑梅洞長官,冉德原為麻兔洞長官,楊隆為石耶洞長官。”

朱元璋(說道):“酉陽地區民族眾多,地形複雜,如此調整,有利於加強管理,促進當地的穩定與發展。”

【旁白:御史臺負責監察百官,鎖納兒加的任用,體現了朱元璋對降將的信任與利用。酉陽在今重慶東南部,多山地、峽谷,對其建制的調整,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地方特點,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 】

軍政訓誡,屯田戍邊

【丁丑日,中書省奏報山西大同都衛屯田情況。】

中書省臣(奏報):“陛下,山西大同都衛屯田二千六百四十九頃,歲收粟、豆九萬九千二百四十餘石。其屯軍月糧,是否依陝西屯田之例,月減三鬥,請陛下定奪。”

朱元璋(考慮到大同的地理環境,說道):“大同苦寒,士卒艱苦,月糧暫勿減。待次年豐熟,再依例減之。不可讓戍邊將士寒心。”

【庚辰日,朱元璋對邊塞將領的行為極為不滿,遣使齎敕諭大將軍徐達、副將軍李文忠等。】

使者(宣讀敕諭):“將軍總兵塞上,偏裨將校日務群飲,對虜之情偽全然不知。濟寧侯顧時、六安侯王志酣飲終日,不出會議軍事,此非為將之道。今奪其俸祿,望他們立功掩過,若仍不悔改,當別遣將代還。都督藍玉昏酣,悖慢尤甚,若不自省,將繩之以法。此外,遷民鎮修城,此時不宜,軍士疲勞,若再使其力役,不僅供給艱難,還恐胡人乘虛而入。”

【與此同時,對官員的升遷也有安排。】

吏部官員(奏報):“陛下,潮州衛指揮同知俞輔,治軍嚴謹,能力出眾,升其為太原都衛都指揮使。”

朱元璋(點頭說道):“太原乃北方重鎮,俞輔當肩負重任,守好太原,保一方平安。”

【旁白:大同地處北方邊塞,氣候寒冷,自然條件惡劣,屯田將士生活艱苦。朱元璋對大同屯軍月糧的處理,體現了他對戍邊將士的關懷。而對邊塞將領的訓誡,旨在整飭軍紀,提高軍隊戰鬥力。太原,位於山西中部,地勢險要,是北方重要的軍事和政治中心,俞輔的升遷,可見朱元璋對太原地區軍事防禦的重視。 】

官員致仕,屯田佈防

【辛巳日,翰林院修撰李叔允以年老乞致仕。】

李叔允(跪地,誠懇地說):“陛下,臣年事已高,精力漸衰,懇請陛下恩准臣致仕,歸鄉養老。”

朱元璋(看著李叔允,感慨地說):“李愛卿多年來為翰林院盡心盡力,今既年高,朕準你致仕。願你歸鄉後安享晚年。”

【隨後,朱元璋做出大規模屯田戍邊的決策。】

朱元璋(下令道):“遣衛國公鄧愈、河南侯陸聚往陝西,中山侯湯和、平章李伯昇往彰德、真定,指揮馮俊、孫通、賴鎮往汝寧,李謐、耿孝、黃寧、李青、陳方庸、武興往北平、永平,董兵屯田,開衛戍守。”

【次日,朱元璋親自至龍江祭告江淮之神,為出征將士送行。】

【旁白:官員致仕制度,體現了明朝對官員的人文關懷。而大規模的屯田戍邊行動,是明朝加強邊防建設、鞏固統治的重要舉措。陝西、彰德、真定、汝寧、北平、永平,這些地區分佈在明朝的北方和中原地區,戰略位置重要,屯田戍守有助於保障邊疆安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

【與此同時,河州衛也有事務奏報。】

河州衛官員(奏報):“陛下,河州衛請以前喃加巴總管府為喃加巴千戶所,酋長阿癿等六人為千、百戶。”

朱元璋(批准道):“准奏。河州乃西北要衝,如此安排,有利於加強當地管理,鞏固西北邊防。”

【旁白:河州位於今甘肅臨夏地區,是中原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