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改制(第2/2頁)
章節報錯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昔者漢武好兵事,輕銳好鬥者充斥於朝,陛下好武,故百姓搏命於鄉野,此風萬不可長。”常煒這段時日被弄得焦頭爛額。
以前秦國勇於私鬥,怯於公戰,現在梁國私鬥公戰兩不誤,民間尚武之風極盛。
冉閔一道殺胡令,無日不殺,無月不戰,幾十萬胡人死於刀下。
民間砍人的氣氛已經搞起來了。
“傳朕詔令,再有死鬥者,舉家發配戍守邊地,傷及人命者,斬!”
亂世用重典,很多人也許不怕死,卻極怕流放。
離開家園鄉土,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在這年代比死都可怕。
“武略當以文事濟之,我朝武風極盛,陛下當興辦庠序,教化萬民!”王猛拱手道。
百姓只知道提刀砍人不是什麼好事。
教化同樣重要。
河北充斥大量鮮卑、匈奴、烏桓,也有不少改名換姓的胡人,想要真正融合他們,只有大力興辦教育。
連苻堅都在關中大興儒道,漢化諸族。
李躍遂令劉應、盧青再起一詔:“古者建國,教化為先,所以道世治性,為時養器也。自永嘉以來,山河崩摧,淪落胡塵,華夏勝地,羶腥大起,皆以爭殺殘暴為能事,朕受命於天,自當教化萬民,乃置鄉學、縣學、州學,移風易俗,復我華夏之懿德,取文武之士,共創泰平盛世!”
除了興學令,還下一道求賢令。
但凡有文武才幹,不問出身,不問門第,殿試之後,憑才幹任用。
這道求賢令不侷限於關東,還讓校事送達關中、江東。
大部分人不識字,大部分家庭也沒條件將子嗣送入學堂。
李躍又開了說書館,派出大量鴻臚吏深入民間,茶餘飯後,村頭巷尾,隨時宣講華夏先賢的故事。
辛粲還從故紙堆中替匈奴、鮮卑、烏桓、羌氐等族尋了一個祖宗。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鮮卑,北狄也,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北狄出東胡,東胡出鮮卑、烏桓……
至於羌氐,與中原的血緣更緊密。
《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乃神農氏炎帝的後代,從商朝便華夏臣民之一,從武王伐紂到東漢的漢羌之戰,都有羌人充當中原王朝的馬前卒。
辛粲總結下來就一句話,都是炎黃子孫。
這無疑給了他們巨大的身份認同,對漢化再無抗拒之心。
站在李躍的角度,從漢末黃巾起義開始,北方大地廝殺了兩百多年,人口凋零,漢魏都內遷諸族填補人口,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融入華夏是大趨勢。
兩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