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洪武四年十二月(1)(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一決策關乎國家興衰和沿海百姓的命運,必須謹慎對待。
第三幕:利弊之權衡
場景:奉天殿內氣氛愈發凝重,群臣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一位大臣(出列,神色憂慮):“陛下,海禁雖能解決倭寇和貨幣外流問題,但沿海地區商業繁榮,海禁之後,商業活動必將受到重創,這對國家稅收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另一位大臣(緊接著出列):“陛下,臣以為海禁之後,沿海百姓失去生計,恐引發社會動盪。還請陛下權衡利弊,謹慎決策。”
胡惟庸(有些急切地說道):“諸位所言雖有道理,但倭寇之患和貨幣外流,已嚴重威脅國家安危。海禁只是暫時之舉,待局勢穩定,再行調整也不遲。”
劉伯溫(點頭表示贊同):“丞相所言有理。陛下,可在海禁期間,引導沿海百姓發展其他產業,如農業、手工業等,以彌補海禁帶來的損失。”
朱元璋(微微皺眉,思索良久):“朕明白諸位愛卿的擔憂。但當前形勢嚴峻,倭寇與貨幣外流問題亟待解決。海禁之事,容朕再考慮考慮。諸位愛卿,可還有其他建議?”
旁白:朱元璋深知海禁決策的艱難,既要考慮國家安全,又要顧及百姓生計和國家經濟發展。他需要更多時間思考,也希望群臣能提供更周全的方案。
第四幕:宮外的憂慮
場景:南京城繁華的街道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沈萬三憂心忡忡地走在街頭,身旁跟著他的管家。
沈萬三(眉頭緊鎖,滿臉憂慮):“如今朝堂上熱議海禁之事,若真的實施,我這海外貿易生意可就毀了。”
管家(小心翼翼地說道):“老爺,海禁若成,不僅我們的生意受影響,整個沿海的商業都會遭受重創。”
沈萬三(停下腳步,望著遠方):“不行,我得想辦法。這海禁一旦實施,不知多少人會因此失業,國家經濟也會受到影響。我要找機會向陛下進言。”
旁白:沈萬三深知海禁對商業的巨大沖擊,憑藉他的財富和影響力,決定為海外貿易爭取一線生機。
第五幕:御前再諫言
場景:幾日後,朱元璋在便殿召見沈萬三。沈萬三恭敬地跪地行禮。
沈萬三(聲音誠懇):“陛下,草民沈萬三聽聞朝堂商議海禁之事,特來向陛下進言。”
朱元璋(目光審視著沈萬三):“沈萬三,你乃江南鉅富,對海外貿易頗為了解。今日且說說你的看法。”
沈萬三(起身,拱手說道):“陛下,海外貿易雖存在一些問題,但也為國家帶來了諸多好處。沿海百姓以此為生,商業繁榮,稅收增加。若實行海禁,沿海經濟將陷入困境,百姓生活艱難,國家稅收也會減少。”
朱元璋(微微點頭,示意沈萬三繼續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但倭寇侵擾,貨幣外流,這又如何解決?”
沈萬三(思索片刻):“陛下,對於倭寇,可加強海防,組建精銳水師,予以堅決打擊。至於貨幣外流,可制定嚴格的貿易規則,規範交易行為,加強監管。如此,既能保證海外貿易的正常進行,又能解決倭寇和貨幣外流問題。”
朱元璋(陷入沉思,許久後說道):“沈萬三,你的建議朕會考慮。你先回去吧。”
旁白:沈萬三的話讓朱元璋對海禁決策又多了一份思考。他意識到,海禁並非唯一解決辦法,如何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同時,促進經濟發展,是他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第六幕:最終的決策
場景:奉天殿內,朱元璋再次召叢集臣。
朱元璋(神色堅定,目光掃過眾人):“諸位愛卿,經過幾日思索,朕已做出決定。‘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此為詔令,即刻頒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