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洪武十年十二月(第2/3頁)
章節報錯
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我願意全力支援相爺,與他們一爭高下。
【胡惟庸】(看向塗節)塗節,你呢?難道你想臨陣退縮?
【塗節】(無奈地說)相爺,我不是臨陣退縮,只是擔心我們的計劃不夠周全。既然相爺和陳大人都決心已定,我也願意跟隨相爺。
【胡惟庸】(滿意地點點頭)好,我們三人齊心協力,一定能成就大事。從現在開始,各自行動,有什麼訊息及時彙報。
第三章:朝堂交鋒
【時間】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又一次早朝,天色微明,奉天殿內燈火通明,文武百官依次排列。
【地點】奉天殿,殿內莊嚴肅穆,氣氛凝重,眾人都在等待著一場可能的風暴。
【人物】朱元璋、李善長、胡惟庸、朱標、汪廣洋、李文忠、馮勝、湯和、陳寧、丁玉等眾大臣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神色平靜)今日早朝,諸位愛卿可有要事啟奏?
【胡惟庸】(出列,行禮)陛下,臣有本奏。近日,臣聽聞中書省事務繁多,人手不足,許多政令的推行都受到了阻礙。臣懇請陛下,再調派一些得力人手,協助中書省處理政務。
【李善長】(看了胡惟庸一眼,也出列)陛下,臣以為中書省之事,應先理清職責,而非盲目增加人手。如今中書省機構臃腫,若不加以整頓,即便增加人手,也難有成效。
【胡惟庸】(臉色微變,看向李善長)李大人,中書省之事,我自會打理。如今政務緊急,若不盡快解決人手問題,恐怕會影響朝廷的公信力。
【朱元璋】(目光在兩人身上來回掃視)善長所言,也有道理。中書省乃朝廷核心機構,職責必須明確。胡丞相,你先將中書省的事務梳理清楚,再談人手之事。
【胡惟庸】(心中不滿,但只能低頭應道)臣遵旨。
【這時,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出列】
【李文忠】陛下,大都督府近日在邊防事務上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北方蒙古殘餘勢力時有侵擾,我們需加強邊防兵力部署。
【朱元璋】(微微皺眉)此事朕已知曉。馮勝,你身為右都督,對此有何看法?
【馮勝】(出列,恭敬地說)陛下,臣以為應從內地調派部分精銳部隊,充實邊防力量。同時,加強與周邊衛所的聯絡,形成聯防之勢。
【朱元璋】(點頭)就依你們所言,儘快安排。務必確保邊境安全,不可讓蒙古人有機可乘。
【御史臺左御史大夫湯和出列】
【湯和】陛下,御史臺近日彈劾了幾名官員,皆是貪汙受賄,擾亂地方政務。臣懇請陛下嚴懲,以儆效尤。
【朱元璋】(神色冷峻)這些貪官汙吏,朕絕不姑息!陳寧、丁玉,你們務必嚴查,將涉案人員一網打盡,不管是誰,都要依法處置。
【陳寧、丁玉】(齊聲應道)臣遵旨!
第四章:太子歷練
【時間】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東宮的書房內,暖烘烘的。
【地點】東宮書房,書房內擺滿了各類書籍和文卷,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輿圖,顯示著大明的疆域。
【人物】朱標、李善長、劉基(劉伯溫)
【朱標】(看著手中的奏摺,眉頭緊鎖)李大人,劉先生,這是近日各地呈上來的奏摺,其中關於地方稅收的問題,頗為棘手。有些地方百姓抱怨賦稅過重,可朝廷又需錢糧維持運轉,這該如何是好?
【李善長】(接過奏摺,仔細看了看)太子殿下,此事確實需要謹慎處理。臣以為,可先派官員到各地實地考察,瞭解百姓的真實情況。對於確實賦稅過重的地方,適當減免一些,以安撫民心。同時,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