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求學者絡繹不絕(第1/2頁)
章節報錯
湯若望要傳教的想法落空了,但是大明帝國學院給他的驚喜還是非常大。
他發現這個帝國學院教授的科學技術非常的實用,對生產生活,軍事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關於力的三大定律,電子學,化學這些課程,令他欣喜若狂。
如飢似渴的吸收著那些知識,湯若望沒有忘記遠在萬里之外的祖國,況且他不是一個人,很多西歐的朋友跟他保持著聯絡。
西方宗教勢力十分龐大,就算是沒落的神聖羅馬帝國仍舊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西歐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
藉著這個影響,湯若望給遠在故鄉的朋友寫了一封長信,詳細描述了這一段時間來在大明帝國的所見所聞。
他在信中寫道:“明的女皇是一個非常有才華且強大的人,她在幾年的時間內,就打敗了氣勢洶洶的北方敵人!”
“她讓整個帝國起死回生,農民和勞工都開始擁戴她,整個國家的大臣們也循規蹈矩,按照女皇的意志做事。”
“她的強大不僅來自於軍隊的忠誠,而且來自於她那非凡的智慧,我所學習的知識大部分都是由女皇所教授的。”
……
這封信的分量很重,傳到家鄉之後,以及跟德意志皇室有親戚關係的幾個王國都把目光投向了遠在萬里之外的大明帝國,這些貴族很早就派遣使者與明帝國建立聯絡了,可是這些年來一直都沒注意明帝國的局勢變化。
究竟是因為之前的明帝國根本不重視科學技術和數學的發展。而這一次湯若望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摘錄了一部分,這些科技知識令一些大學的學者們感到震驚和不解。
特別是在解說力學三大定律以及描述天文觀測時,提到了著名科學家伽利略,明帝國展示的天文望遠鏡十分先進,比伽利略所使用的望遠鏡還要先進,究竟什麼時候這些知識和研究成果傳到明帝國的?令人匪夷所思。
畢竟伽利略六年前才去世的,有心的人就開始注意到了一些非同尋常的東西。同行是冤家,能看懂並理解科學家的只有科學家,勝負欲也在同一群體之內產生。
朱辰鈺的科研成果立刻引起了德意志一些學者的注意,他們很想結交東方的女皇,問一問一直困擾許久的科學疑問。針對科學問題,多少有些不服。
這個時期,西歐諸強已經開始大力發展現代科技,奠定未來科學的理論基石就在此刻產生,這正是西式科學百家爭鳴的時代,而湯若望帶去的大明帝國的科技理論,讓一些學者產生了大明帝國要在科學界插上一腿的感覺。
遍佈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學已經開始嶄露頭角,這些大學機構幾乎每座重要城市都有,比如伽利略,在比薩大學學習,比如還是一個三歲小孩兒的萊布尼茨,後期要進萊比錫大學。
這樣一比較,大明帝國的皇家學院還是個遲到的選手。
然而,這個皇家學院含金量可是大大不同,朱辰鈺所掌握的科學,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非常明確的指向性,這不是早期的西方科學可以比擬,然後,她還融會貫通了中式科學,可謂是中西合璧,在此基礎上,朱辰鈺開始透過試驗,建立自己的一套科學體系。
跟其他穿越者不同,朱辰鈺不會靠著死記硬背的一些高中知識到處裝逼打臉,她是真的肯用功去學習,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四書五經,治國理政等等知識,全部學!
以目前的積累,她就是大明帝國第一學者,無出其右。幾乎各個領域都可以稱宗作祖,也難怪湯若望跟家鄉的朋友吹噓明帝國女皇的智慧。
當西方貴族注意到東方明帝國的時候,一股中西交流的風潮開始醞釀起來。湯若望的家書傳回家鄉的數月之後,就有一個龐大的使團,帶著一批年輕人,搭乘艦隊,乘風破浪來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