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的版圖已經快要畫滿整個東半球,如此廣袤的土地全部要由朱辰鈺統治的話,幾乎不可能,於是,大明女皇朱辰鈺派出皇族,擁立三個王,這三個王不同於以前的王爺,以前的王爺也就佔個省級或者縣級的土地,政治上也沒那麼獨立。

而今擁立的王,朱辰鈺允許他們建國,稱為王國,王國隸屬於帝國,這一點跟西方國家與羅馬帝國的關係很像。

按照女皇朱辰鈺的設想,各個王國共同組成華夏聯邦,而大明帝國則是直接統治整個聯邦。關鍵之處在於,華夏聯邦諸國,以華夏族為核心,包容其他各族,王室成員必須是帝國皇族。

這個政治理念一提出,惹來了很大的爭議。有大臣提出,這樣做非常容易導致權力失控,萬一各個諸侯國擁兵自立,互相征伐怎麼辦?

而且獨立的諸侯國萬一造反,威脅大明帝國怎麼辦?

朱辰鈺肯定也想到了這些弊端,但是她心裡有數,如果不採用諸侯聯邦的形式,那整個大明帝國的統治機構就會非常的臃腫龐大,各種矛盾層出不窮。

而且統治的地域越廣大,機構執行成本越高。哪怕再集權,也會陷入混亂。因此,朱辰鈺堅持開闢聯邦帝國的統治形式。

第一個王,朱辰鈺就給了唐王朱聿建,朱聿建建立了南唐國,他的封地,包括安南,暹羅,呂宋,爪哇,總之東南亞諸國都是他的領地。

南唐都城建立在鹿澤城(今柬埔寨首都金邊),這個地名,是唐王朱聿建到了之後改的,原來的名字是當地人的語言,發音很是拗口。

這個地方距離海邊不近不遠,向西向南就是暹羅的泰京(曼谷),向東一直到海邊就是安南的西貢(今越南的胡志明市),這兩處地方都有很多天然良港,泰京南部的暹羅灣是連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上要道。

地理位置自然是沒得說,不過,南唐國由許多島嶼和半島組成,要想自由聯通,還是存在很多的不便。目前的辦法只能是瘋狂發展水上交通。靠船隻聯通諸島,等以後國力再強大些就在各島之間修建跨海大橋或者海底隧道。

南唐的水上實力十分強大,朱辰鈺承諾朱聿建,會把大明第二,第三造船廠部署在南唐,帝國只佔一半股份。

至於第一造船廠,也就是江南造船廠會部署在東南。

第二位國王,朱辰鈺給了魯王朱以海,封地是倭國本島和高麗南部,國號魯,眾所周知,倭國本島地震海嘯多發,所以魯國的首都設定在高麗南部一個重要大城。

實話說,魯國的資源比較貧乏,相比南唐差了不少。好在朱辰鈺答應魯王,帝國可以免徵他的歲貢。大明帝國的工業中心,在本土大陸,不愁銀子不夠花,自然不差他那點兒。

第三位王,給了潞王朱常淓,然而潞王不想獨立建一國,他反而希望留在女皇的身邊,朱辰鈺自然知道他心裡的小九九,強制他接受了這個方案,璐王的封地包括黑龍江北部,蒙古全境,以及俄國東部地區。當然,朱辰鈺還沒有侵佔強大的俄國土地,但接下來她就要入侵沙皇俄國,只為搶奪遠東地區的石油資源。

潞王勉強接受了朱辰鈺的安排,卻沒有忙著建國,而是說,蒙古的草原部落沒有收服,現在還不是建國的時候。

於是朱辰鈺抽調,招募軍隊,在松嫩平原的廣袤土地上建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建設兵團,機械化大規模種植糧食,讓那片黑土地變成帝國糧倉,同時駐紮重兵,為統一蒙古和入侵俄國做準備。

大明帝國的軍隊總數達到了驚人的三百萬,如此規模的軍隊養活起來非常不容易,但有了脫胎於衛所制的大兵團組織,軍隊可以實現部分的自給自足。衛所制本身沒有問題,以前的大明之所以沒利用好,是因為中央集權統治力太弱,皇族腐敗,貪圖安逸。如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