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外城,董彥率軍接近城西的安德門,這是金陵城外郭比較重要的城門,裡面進去正面就能看到內城主城門之一的聚寶門。再望裡,就是紫禁城。

不過,聚寶門外,有寬闊的護城河,護城河內岸的城頭上是府軍右衛的駐防點,這是皇城禁衛軍主力,很難啃。正因為如此,安德門的火力防守不算太強,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而中路主力則接近了東南側的高橋門,高橋門的右邊,數里之外是滄波門,這個城門有防禦力強大的翁城,所以明軍很明智的選擇沒有翁城的高橋門。

但沒有翁城的城門也不是軟柿子,因為這些城門外頭是環境比較惡劣的山地。不適合大規模部隊展開戰場。然而,對於主力是土司軍的中路軍來說,這反而是個優點,因為他們更擅長山地戰!

兩路軍洶洶而來,兵力強盛,摧枯拉朽一樣就把郭城外的清軍駐點一掃而空,清軍守城部隊迅速關上城門,爬到城牆上緊張的盯著城外漫山遍野的明軍。

整個外郭城牆上擠滿了守軍,間或有快馬來回逡巡,那是傳令兵和偵查隊在傳遞訊息。

除了西側和東南側,東北側,觀音門和姚坊門中間的外面,朱辰鈺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佯攻試探之下,觀音門和姚坊門城頭的大炮也暴露了!

只可惜朱辰鈺手頭沒有神威大炮,沒辦法轟掉這些大炮,因此她遵從董彥的命令,暫時按兵不動。

各部之間已經佈置了戰場電報網,明軍軍官可以非常清楚的瞭解各部動向和各個方向的戰場情況。

約定好的總攻時間一到,帥先發難的中路軍就轟掉了高橋門城頭的一門大炮。

孫可望已經兵分兩路,分出10萬具踏弩和一部分後勤人員,帶著9門神威大炮跟隨董彥。剩下的留在中路軍。中路軍很重要,孫可望親自指揮踏弩陣。

伴隨著高橋門城頭的大炮被轟掉。踏弩陣開始在城外列陣。五色旗呈現一片黃色,這是佈陣的訊號。

踏弩陣開始迅速成形,內層攻擊,外層警戒。城頭的清兵遠遠看著明軍的騷操作,一頭霧水。

這是啥?這麼多人結成大片的方隊,這要是派騎兵出去來回這麼一踩,這些傻子一定會被踩成肉餅吧?

城外佈陣計程車兵望著人頭攢動的城牆,也開心的想著,兔崽子們,等一會兒看爺爺們的飛彈,這一輪齊射一定把你們炸成粉末!

箭陣會形成大範圍打擊,籠罩整個城頭的一段區域。如果是大秦的箭陣,沒有爆炸戰鬥部,用堅盾就可以抵擋,但是明軍的踏弩陣憑盾牌是擋不住的,不但擋不住,還會增加命中率!因為爆炸箭的箭頭碰到堅硬的障礙物會立刻引發爆炸。

當踏弩陣佈置完畢後,形成了一個長寬各200米的巨大方陣,前後分三隊,左右分四隊。中間佇列留著很寬的通路。

十萬大軍如何指揮?

說實話古代打仗,軍隊一旦人數太多,指揮官的能力就會不足,很容易發生指揮失靈,形成群毆的局面,這個時候踩踏和衝擊就難以避免。這也是很多戰役出現以少勝多的原因。

但是踏弩陣不一樣,它是戰陣,有嚴格的指揮程式。不會出現一窩蜂亂跑的情況。

明軍的踏弩陣佈置十分迅速,不到五分鐘全部就位,指揮官打了一個進攻的手勢,紅色的旗幟就出現了,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以指揮官為,迅速蔓延至整個戰陣。

這些旗幟由一些旗手控制,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旗幟揮舞和展開的各種組合就是指揮語言。

第一輪打擊從天而降,清軍士兵傻了,心頭一片絕望。

原來這是……這是箭陣!

這不是普通箭陣,它射程更遠,威力更大。

隱蔽!一些士兵使勁靠在外城垛子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