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這其實是一次機會,出將入相,是大部分世家子弟的願望。

李躍在腦海中搜尋著,尋思有無遺漏之才俊。

孟寬、李佑年紀太小,李躍不至於喪心病狂的弄個孩子去戰場。

尚武堂該用的都用了。

不過一想起尚武堂,李躍忽然想起兩人,慕容令和桓伊,這兩人的兵略不在呂光之下,稍加培養,就是未來的名將。

慕容令雖然是慕容垂之子,但性格智略,算是一個縮減版的慕容恪。

慕容家的子弟本來就出類拔萃,不用白不用。

至於桓伊,大有儒將之風,音律兵略,冠絕一時,頗有周公瑾遺風。

兩人在尚武堂這麼長時間,也該給他們機會。

將領是一個帝國的脊樑,最好形成一個梯次體系,名將多了,互相制衡,反而不易生亂。

如曹魏那般司馬懿鶴立雞群、萬馬齊喑的格局才最危險。

“慕容令、桓伊何在?”李躍詢問道。

劉應道:“二人皆為皂衣郎,一人巡視中原,一人巡視青徐。”

慕容令是質子,桓伊北上的目的也不太單純,作為重點關注物件,他們背後各有校事盯梢。

而放他們出去巡視,也是尚書檯同意的。

讓他們見見梁國治理的如何,能收一收他們的心。

“再增一路西軍,諸葛侃、慕容令、桓伊為將。”

“唯!”

詔令擬好,送達尚書檯,常煒又苦著一張臉來勸諫。

三萬騎兵北上,雖是輪流出兵,但規模也不小。

出兵漠南要得到尚書檯的配合,然後才可以送達兵部安排出兵計劃,戶部準備糧草。

“令君,此乃一本萬利之事,只用兵漠南,不會動搖國本。”

如果是別人,李躍眼珠子一瞪,也就退讓了,但面對常煒,只能客客氣氣。

他有他的立場和難處。

好在他不是一個執拗之人,而且是柔然諸部先動的手,如果不施以懲戒,幽州的屯墾也就玩不下去,陰山牧場更弄不下去。

江淮豐收的糧草透過運河陸陸續續送達鄴城,維持三萬騎兵問題不大。

見李躍連玉璽都蓋上了,常煒無可奈何,“此戰不可超過兩個月,三萬騎兵,八萬戰馬,損耗非小。”

“就依令君所言!”李躍哈哈一笑。

兩個月時間,足夠把漠南犁一遍。

說不定回來時,不止八萬戰馬和三萬人。

幷州那邊也雙管齊下,諸葛侃、慕容令、桓伊率五千騎從河東出兵,與慕容垂一同掃蕩河南地。

喂到嘴的肉,拓跋什翼健不吃,李躍只能自己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