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權力架構(第1/2頁)
章節報錯
北柱將軍總制北線,駐兵山西沁州。
主將田見秀,授月芒將軍銜,副將為郭紹、惠登相,楊彪。
他們統領原汝雲軍、澤雲軍,承雲軍和大順軍重甲鐵騎,共計十萬兵馬,統稱北柱軍。
北柱軍的權責,是鎮守山西,封鎖黃河北岸,確保山西澤潞沁的安全,防止清軍大舉南下進攻。
南柱將軍總制南線,駐兵九江。
主將為李國英,星銳將軍銜,副將為袁宗第、姜雲升,周如立。
他們掌原潯元軍、歸雲軍、大順軍水師,共計八萬兵馬,統稱南柱軍。
南柱軍主要鎮守江西湖廣,封鎖長江流域,防止東西兩路清軍的夾擊。
西柱將軍總制西線,駐兵洛陽。
然而,洛陽現下尚在清軍圖賴手中,大軍暫時只能駐登封。
主將為左夢庚,月芒將軍銜,副將羅洪、郝搖旗、金聲桓。
他們統領原黃雲軍、開雲軍、德雲軍、大順軍輕騎兵一部,共計十萬兵馬,統稱西柱軍。
西柱軍主要防禦方向為陝西清軍、南陽府的劉洪起的南明軍,並驅逐盤據洛陽的圖賴清軍。
東柱將軍總制東線,駐兵歸德府。
主將為劉芳亮,月芒將軍銜,副將嶽明軒、馬進忠、劉體純。
他們掌原岳雲軍、武雲軍、大順軍兩部,共計十萬兵馬,統稱東柱軍。
東柱軍負責防禦東部清軍的進攻,同時支援南明軍隊抗清。
中柱將軍總制中線和戰略機動,駐兵開封府。
主將孫明遠,月芒將軍銜,副將王允成、楊鼎勳、盧鼎。
他們掌領原向雲軍、鄖雲軍、襄雲軍、荊雲軍,共計十萬兵馬,統稱中柱軍。
中柱軍負責汝寧府周邊的防禦和開封懷慶府以北對清軍的防禦。
上柱將軍主事各重火器裝備,駐軍汝陽。
主將吳初,月芒將軍銜,副將盧光祖、於大忠。
他們掌領原巴雲軍、岳雲軍一部、火炮軍,共計四萬兵馬,統稱上柱軍。
上柱軍負責夏王府所在地安全,配合各路大軍的戰鬥。
在武臣六柱制中,周雲在每柱中都混入各方軍隊勢力,各柱麾下三大參將,必有一人來自其他派系。
這樣,既能讓他們互相制衡,又能相互協同,以達到儘快融合為一體的目的。
在設定武臣六柱將軍制的同時,周雲又設立了三符驗兵和支糧制。
每柱調兵虎符皆缺角,調兵需同時持將軍符(如北柱虎符)、軍機符(如軍機參贊院調兵令)、還須合王印方能生效。
支糧或軍資需同時持軍機參贊院的鹽印,戶部的糧印,工部的鐵印,三印合一才能支取軍資。
此外,周雲還創立了軍機參贊院,所有夏王府軍政令皆出自此院。
院使為李巖兼吏部尚書,左副院使為陳金斗兼工部尚書,右副院使侯恂兼戶部尚書,參贊顧君恩兼禮部尚書,參贊柳敬亭兼刑部尚書,參贊孫明遠兼兵部尚書。
在此院中,周雲充分平衡了各方勢力,加入軍方的孫明遠,目的就是不讓文臣一家獨大,讓各方勢力都能受到制衡。
都察院中的左都御史為劉良佐兼,右都御史李真兼,左副都御史李仲卿兼,右副都御史蘇崇賢兼,右副都御史喬伯庸兼。
向雲總社其人員不變,繼續由高雲伍為副總社使,向雲總社新增加了兩個部門,宣傳司和軍事審理衙門。
至於暗影司,內衛司和親衛營則由周雲直轄。
內衛司轄下的羽雲衛,周雲將其擴編成兩個軍,共五萬兵馬,由侯貴統領,分散在每個府治,每府駐兵三千,協助地方官府維持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