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得溫縣(第2/3頁)
章節報錯
縣請你們過來的。我們是夏軍的夜不收,奉我家旅帥之命,特來將爾等斬首。”
兩人聽聞此言,驚得雙目圓睜,嘴巴大張,“斬首?”這兩個字脫口而出。
緊接著,恐懼如潮水般將他們淹沒,兩人“撲通”一聲跪地,磕頭如搗蒜,求饒聲此起彼伏。
紀山大喝一聲:“閉嘴!”那兩人瞬間噤若寒蟬,顫抖著停止了求饒。
紀山冰冷的聲音再次響起:“要我饒你們也不難,讓城內所有守軍即刻放下武器投降,我便饒你們不死。”
兩人如蒙大赦,連忙點頭答應:“一定照辦,一定照辦!”
紀山迅速安排兩人,押著其中一名將領前往城樓準備投降事宜,又命另一人出去發訊號,通知城外的夜不收連準備進城。
沒過多久,便有隊員進來稟報,城內守軍已全部放下兵器投降,夜不收連也已順利進城。
至此,紀山的夜不收連執行的斬首行動大獲全勝,溫縣已被成功攻克。
次日上午,周雲便收到了夜不收連奪下溫縣的捷報。
隨著溫縣的易主,整個懷慶府已然全部落入周雲囊中。
周雲隨即任命警衛團的二營長王奇為懷慶府代理守備團團長,留下負責整編俘虜。
並依照攻打潞安府各縣時的慣例,讓澤州兵房前來重新招募兵員,在每個縣駐紮一個千人守備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處理完懷慶府的事務後,周雲揮師南下經溫縣後向東,劍指開封府。
與此同時,孫明遠率領著大軍從修武縣一路疾馳,已抵達開封的原武縣。
此時的原武縣令名叫張瑃,乃是山西澤州陽城縣潤城鎮人氏,也就是周雲此時的澤州轄下。
這張瑃乃是崇禎十六年的進士,當年高中時年僅二十歲,可謂風華正茂,是當之無愧的青年才俊。
據史書記載,順治二年(1644 年),張瑃受清廷委派,赴任河南原武知縣。
彼時的原武縣飽經戰亂之苦,盜匪橫行無忌,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
張瑃到任後,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他積極招撫流亡的百姓,鼓勵他們墾荒種田,同時緩徵賦稅,減輕百姓負擔;
推行嚴格的保甲制度,維護地方治安;大力興辦學堂,培育人才;
堅決打擊盜匪,還百姓一個安寧的生活環境。
在他清正廉潔的治理下,原武縣逐漸恢復了生機。
他在任四年,兩袖清風,不染纖塵,深受百姓的愛戴與敬仰,也贏得了上級的賞識與讚譽。
離任之時,百姓們自發地攔車挽留,為他修建祠堂,並立下了“邑侯張公去思碑記”,以銘記他的功績與恩德。
在離開原武縣後,張瑃仕途順遂,歷任四川按察使、陝西道監察御史、江南巡鹽御史等職。
在擔任江南巡鹽御史期間,他以身作則,剛正不阿。
嚴禁接受鹽商的請託賄賂,在任期內出色地完成了官鹽運銷任務,甚至超額完成,為滿清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後,他一路晉升,先後擔任大理寺丞、順天府丞、大理寺少卿、工部右侍郎等要職。
在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撫陝西時,他心繫百姓。
康熙元年(1662 年),張瑃從陝西巡撫調任福建督糧道參議。
然而,長期的操勞奔波讓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最終,在康熙四年(1665 年),張瑃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在任上溘然長逝,年僅四十二歲。
其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充分展現了他卓越的才幹和出色的辦事能力。
:()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