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己巳之變,大明覆亡的轉折點(第1/2頁)
章節報錯
“下官明白了,既然無法徹底改變京營,下官聽完大司馬的講解後,決定先從現有的京營中選出四到五團營青壯,之後精選良將,加強操練!”
李邦華作為兩榜進士,對於袁可立不願說的事情,他自然不會傻到打破砂鍋問到底。
“甚好,阻力會比原先清除兵額小不少,孟暗已經耽擱了不少時間,可要加快速度了!”
“是,下官尊令!”李邦華起身行了一禮後,這才退出了袁可立的值房。
困擾多時的困惑,一朝得解,壓在李邦華心底的陰霾頓時煙消雲散。
接下來,李邦華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想法後,給皇帝寫了一封《京營選將練兵疏》。
當朱由校看到李邦華遞來的題本後,經過一番權衡,最終還是同意了李邦華的方法。
朱由校的心思被袁可立給基本猜透了,在現在局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他並不想在對文官下手後不久,又開始得罪整個勳貴集團。
現在的大明,一切以維穩為主,在成功阻止黃臺吉明年可能入關劫掠京畿的己巳之變後,再憑聲望與能足夠騰出手的強軍,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京營。
發生在明年十月份的己巳之變,建奴將京畿富庶之地劫掠一空,除了錢糧,還有大量的青壯人口。
正因為有了從京畿劫掠過去的幾十萬壯丁,建奴就很好地解決了沒人耕種的問題,自此之後,建奴的八旗軍隊基本可以徹底擺脫需要農耕的煩惱,徹底成了一群職業兵。
不僅能隨時發動戰事,還能採用堅持長期圍困堅城、圍點打援的戰術。
發生在天啟四年的大淩河之戰,便是最好的證明。
這場大淩河之戰,不僅消耗了遼東甚至是九邊的大量精銳,也徹底驗證了圍城打援戰術的巨大效用,自此遼西的一眾堅城險堡,便不再牢不可摧。
更要命的是,這場大淩河之戰還直接誘發了李九成與孔有德等人因長期遭到打壓排擠後的兵變,給建奴帶去了大量的最先進火器,自此大明對建奴不再擁有火器優勢,一座座堅城在紅夷大炮的摧殘下,徹底淪為灰燼。
而己巳之變,除了改變大明與建奴之間的實力對比,還因徵集九邊精銳無充足糧草供應,出現了一起起數之不盡的兵變與逃跑,最終成為農民起義軍中的中堅力量。
有了豐富訓練與作戰經驗的邊軍精銳加入農民軍,之前不成氣候的起義軍,猶如在烈火中潑了一大盆燃油,以前官軍輕易碾壓農民軍的局面,自此一去不復返。
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成了直接推翻大明王朝的主因。
雖然朱由校將大明掘墓人李自成弄到了身邊當護衛,但誰知道會不會還出現劉自成與王自成。
儘管朱由校多了幾百年的記憶,但他不是神,而是一個沒有金手指的普通人。
讓大明中興,這是一個多麼困難又難以實現的世紀難題。
貪腐成風、官僚機構效率低下、文恬武嬉、土地兼併極其嚴重、財政崩潰、小冰河帶來的大面積減產、建奴的強勢崛起等等,問題實在太多了。
此時的大明,已經處處顯現出一個王朝處於末年、即將崩潰的跡象,豈能是朱由校想改變就能輕易改變的。
他不會點石成金,也不會撒豆成兵,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與智慧一步一步讓大明做出改變,讓這個即將垮臺的王朝重新煥發生機。
既然已經成了這個即將垮臺王朝的皇帝,他不接下這項重任也不行。
到時候滿清入關後,要麼學崇禎上吊了事,要麼成為下一個徽欽二帝,受盡滿清的屈辱與歷史的唾罵。
遼東,瀋陽大政殿,德勝歸來的黃臺吉志得意滿地大宴群臣。
此次西征,不僅打垮了虎墩兔留守的多羅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