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

三路主帥分別是東路的盧象升、中路的袁可立與王之臣、西路的孫承宗與陳奇瑜。

東路出兵四萬,中路出兵十萬,西路出兵八萬,一共二十二萬,號稱三十萬。

有如此多的兵馬,國庫與內帑錢糧也不是很缺,按道理可以直接一路橫推到瀋陽,但為何只是收復一個小小的遼西廣寧?

不是朱由校不想,而是風險太大。

三路大軍看起來規模很龐大,但戰力到底如何,各路是否配合默契,是否會突然出現變故,朱由校心裡十分沒有譜。

在沒有十足底氣的情況下,朱由校為何要冒險賭上國運與建奴死磕呢?

現在的大明有了他這個bug在,只要擋住建奴四處攻伐飛速壯大的腳步,再靠大明的人口與龐大國力來慢慢耗死他,豈不更佳?

再給大明兩三年發展火器與整訓軍隊的時間,困死在遼東得不到發展的建奴,動起手來豈不是更容易?

此次幾乎動用所有能調動的兵馬去進攻建奴,除了收復廣寧,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干擾建奴的春耕。

缺衣少糧的建奴,連基本的日常生活都維持不下去,怎麼有能力去拉攏已經投靠他們的蒙古左翼各部?

經過去冬宣府與漠南蒙古一戰,朱由校覺得不能再被動挨打了,不能讓黃臺吉再按歷史上的發展軌跡征服漠南蒙古與劫掠大明來飛速壯大建奴勢力。

此時的大明內部千瘡百孔,要是不對建奴進行主動出擊,朱由校很擔心會再走歷史上的老路。

而朱由校為何要執意親征,並不是他突然腦子抽抽,而是如此大規模的軍隊調動,一個袁可立很難有效調動得開各方勢力,只有他這個大明皇帝與蒙古大汗才能統御各方兵馬。

而且,朱由校也需要前往邊關了解大明邊軍的實際情況,鼓舞為大明出生入死將士的決心。

大明皇帝已經遠離邊關將士久矣!

就算朱由校什麼都不用做,只用站在山海關城頭讓出關作戰的將士看到他的身影與儀仗,就比什麼獎勵與靈丹妙藥都管用。

有了朱由校坐鎮山海關,不僅大明自己的三路將士會血勇拼殺,就連蒙古的軍隊也會實心用命,而不是走個過場,在旁觀看,坐山觀虎鬥。

有了朱由校坐鎮山海關,兵部與戶部的糧草軍械調撥才會異常的高效與認真,以及不敢漂沒與轉售。

總之一句話,有了皇帝的御駕親征,就能最大效用地調動一切能用的資源。

:()明末,重生朱由校嚇壞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