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體也十分低矮,在安邦彥派出探子後不久,李仕奇趕忙往這裡增援了一個千戶所的兵力。

至於湘江東岸鳳凰山一側的寬闊豁口,李仕奇就無能為力了。

但他也不是不管東面的豁口,而是將防線設在了湘江西岸,好節約兵力。

至於遵義城通往湘江東岸鳳凰山南麓豁口的上踏水平板石橋(今新華橋所在位置),拆肯定是來不及了,但在上面架設幾道拒馬和擺放幾門弗朗機炮還是很容易的。

在探子將遵義城四周的地形摸得差不多後,安邦彥果斷放棄了繼續攻打難以攻克的回龍山,改為向東去攻打上踏水平板橋。

雖然石橋上有幾道拒馬,但比向上仰攻回龍山簡單多了,也比進攻其它三個狹窄的豁口也要容易不少。

面對叛匪的軍隊調動,李仕奇也果斷選擇了將軍力向回龍山東面傾斜。

與此同時,他還從山上派了一部分軍隊前去支援遵義城東面的湘江西岸陣地。

至於為何不派軍下山進攻向東轉移陣地的叛匪,因為叛匪的軍隊和回龍山之間還有一條洛河。

跟官軍打了那麼多年仗的安邦彥和奢崇明,自然不會犯靠近有大軍駐防的回龍山山腳行軍的低階錯誤,給官軍從山上衝下來突襲他們的機會。

而李仕奇從回龍山支援湘江西岸陣地,被回龍山遮擋視線的安邦彥和奢崇明,自然是看不到的。

但他們作為打老仗的匪首,不用看也知道官軍肯定會向東面派出援軍,只不過是多少的問題。

既然選擇了遵義城東面的豁口,那就要做好官軍守軍變化的準備。

安邦彥和奢崇明帶著大軍來到湘江東岸鳳凰山南麓後,剛紮好營,便迫不及待地安排大軍向上踏水石橋發起了佯攻。

跟上次進攻回龍山的場景幾乎一樣,先是永寧軍在前面充作先鋒,舉著盾牌向前發起衝鋒,弓箭手則在湘江東岸向湘江西岸的官軍陣地發起射擊,掩護永寧軍渡橋。

官軍這邊,面對正在朝石橋走來的永寧軍,以及湘江東岸不斷射來的箭支,果斷選擇了給予最堅決的回擊,雙方就這樣陷入了短暫的互射之中。

要是箭簍中箭支射完後,立馬就近撿起對方射過來的箭支回射回去。

雙方就這樣你來我往地射了十幾輪弓箭後,作為先鋒的永寧軍終於走到了上踏水石橋的東橋頭。

:()明末,重生朱由校嚇壞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