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江南形勢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觀望著,觀望著,何騰蛟等來了興武帝的詔書,詔書寫的清楚,速速到重慶報道,覲見大明皇帝陛下。
何騰蛟懵了,弘光帝登基的時候都沒這麼囂張,你一個溜邊兒的王爺剛剛監國就以大明帝國皇帝陛下自居了?
他想拖延拖延,想給小王爺一個下馬威,好叫那黃口小兒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結果,詔書前腳剛到,後腳蜀軍就到了,一萬精兵,領頭兒的是李定國,就駐紮在離他不遠的銅仁。
要擱以前,他才不在乎這一萬人馬,可是,他全程觀摩了蜀軍滅大西的過程,知道蜀軍的戰力非凡。
他虛了!乖乖的接了聖旨,坐上馬車去重慶覲見。
與以往不同,興武朝的實力極其強橫,對領地的掌控比弘光朝力度大的多。因為興武朝有電報網,有玄衣衛,有皇明日報。
明末軍閥太多,胡作非為的兵痞和漢奸太多,動不動就窩裡反,導致內耗嚴重,朱辰鈺點開興武副本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集中兵權,培養死忠,打擊反骨仔。
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是重點,因為西蜀有馬萬年,有董彥,有秦翼明,有秦良玉,有朱辰鈺的兄弟姐妹們,如今已是固若金湯。
朱辰鈺不想用純粹的文臣,而是偏重武將,文臣打仗,能拿出手的不多,袁崇煥那樣的人物可遇不可求。
剃髮易服令還沒有大規模的普及,大明子民還沒有到跟清國死磕的時候,朱辰鈺必須抓住這個空檔,培植幾個文武雙全的死忠。
畢竟一旦全民抗清,數不清的地方武裝就會興起,其中渾水摸魚者居多,這些兵痞子不但不能增加抗清力量,反而會因為四處劫掠百姓,而造成更大的破壞。
何騰蛟是一個突破口,另一個突破口,是李自成。
興武帝剛一宣佈監國,就立刻對荊州的李自成伸出了橄欖枝,承諾會協助他抗擊清國軍隊,並且願意承認大順軍的部分合法權益,若能收復西安以及北方地區,就讓大順軍佔了,偌大一片封地都給李自成!
李自成部接到這樣的信件後大受震動!整個北方都給我?我的天啊,大明皇帝是不是瘋了?
為了表示誠意,興武帝還送了三萬旦糧食給李自成!
這一下子可把李自成樂壞了,如今他對抗阿濟格,幾乎是彈盡糧絕。興武帝的糧草無疑是雪中送炭。
李自成暫時扛住了阿濟格的追擊。
出現這個情況,背後自然是朱辰鈺在推動這個事情。
她準備先打垮左良玉,再取金陵。然後鞏固湖廣,最終推到東南沿海,把江浙閩統統收復。
北方地區現在窮的很,江南才是物產豐饒之地,只要穩住江南,清國就完了。
蜀軍大捷之後,主力就集中到了秦家軍,土司兵在嚐到甜頭之後,也紛紛以秦良玉為馬首,而川西的明軍在蜀軍的擴張下,取得了更大的利益。隨著興武朝監國,川西諸臣皆加官進爵,變的更加穩定了。
蜀地是樣板,電報網已經覆蓋整個四川,而接下來,就是湖廣,電報網推到哪裡,蜀軍就打到哪裡,步步為營。
興武元年四月,大明蜀軍由董彥出任兵馬大元帥,馬萬年為左路軍先鋒,朱辰鈺為右路軍先鋒,領兵各五萬順江東下準備收拾多鐸。
由何騰蛟,李定國,孫可望,艾能奇四部負責後勤保障,從湖廣地區調集糧草。
由秦良玉率土司兵十萬去聯合福建官軍和鄭芝龍,鄭鴻逵水軍,在東線牽制多鐸部。
唐王朱聿建此刻已經沒了監國的機會,這讓他非常惱火,他的擁躉們也非常不悅,對興武帝發來的軍令不屑一顧,他們已經打算好採取非暴力不合作政策。
而鄭芝龍無疑是站在唐王一邊的,本身大明朝廷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