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刺客列傳(第1/3頁)
章節報錯
以下是《史記·刺客列傳》的白話文翻譯與擴充套件版本。文章圍繞《史記·刺客列傳》中五位刺客(專諸、豫讓、聶政、荊軻、要離)的事蹟展開,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功過得失及歷史地位,並結合司馬遷的敘述與現代視角,探討刺客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意義與影響。因原文結構複雜,本文用表示標題層級,每多一個表示標題層級低一級,以方便大家閱讀。
---
《史記·刺客列傳》白話文翻譯與擴充套件
---
一、背景與意義
《史記·刺客列傳》是司馬遷為五位古代刺客所撰寫的列傳,分別記錄了專諸、豫讓、聶政、荊軻、要離的生平與刺殺事蹟。這一列傳透過刺客驚心動魄的冒險行動,展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士人階層在政治鬥爭中的特殊作用,也體現了司馬遷對忠誠、義氣和個人價值的深刻思考。
刺客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興盛,與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在諸侯爭霸、權謀角逐的亂世,刺客成為士人階層中一種特殊的存在。他們以個人生命為賭注,完成對權力和道義的挑戰,甚至以死成全對主君或朋友的忠誠。這種對忠義的極端追求,使刺客成為中國歷史和文化中一種獨特的象徵。
---
二、五大刺客的事蹟
---
1 專諸刺王僚:忠義之士的以死赴難
- 背景
專諸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刺客。他的事蹟發生在吳國公子光與吳王僚爭奪王位的鬥爭中。公子光為奪取王位,決定刺殺吳王僚,便請專諸為刺客。
- 刺殺經過
專諸受公子光之託,假借為吳王僚獻上烤魚為名,憑藉魚腹中藏著的匕首,刺殺了吳王僚。吳王僚雖被刺死,但專諸也因此被吳王侍衛殺害。
- 評價
專諸的刺殺行動體現了對公子光的絕對忠誠。他以生命為代價完成了刺殺任務,為後來吳王闔閭(公子光)登上王位奠定了基礎。專諸的忠勇精神,使他成為春秋時期刺客的典範。
---
2 豫讓刺趙襄子:忠臣的極致殉主
- 背景
豫讓是晉國之臣智伯的門客。智伯被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三家聯合消滅後,豫讓誓死為智伯復仇,決定刺殺趙襄子。
- 刺殺經過
豫讓先後三次刺殺趙襄子:第一次,他偽裝成塗刷廁所的工匠,企圖靠近趙襄子未果;第二次,他在橋上伏擊趙襄子,但被抓獲。趙襄子感其忠誠,將他釋放;第三次,豫讓吞炭毀嗓、刺面改容,再次伏擊趙襄子,最終被捕後處死。
- 評價
豫讓是忠臣的極致代表。他為復仇而自毀形象、不惜生命,體現了對主君的無比忠誠。然而,他的行為也因極端而受到爭議。司馬遷對白話文翻譯與擴充套件的評價是“士為知己者死”,高度讚揚了他對忠義的追求。
---
3 聶政刺韓傀:俠義精神的犧牲者
- 背景
聶政是戰國時期魏國人,以孝順母親聞名。他的事蹟發生在韓國,韓大夫嚴仲委託聶政刺殺權臣韓傀。
- 刺殺經過
聶政答應嚴仲的請求,在韓傀的宴會上突然發難,用匕首刺殺韓傀,並當場殺死韓傀的隨從。為避免連累親人,聶政自毀容貌後自殺。
- 評價
聶政的刺殺行動體現了俠義精神與對親人的深沉愛護。他甘願犧牲自己,卻不願連累家人,展現了刺客的高尚情懷。司馬遷對白話文翻譯與擴充套件的評價是“為友仗義,絕命而行”,高度讚揚了他重情重義的品格。
---
4 荊軻刺秦王:刺客文化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