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他的霸業標誌著南方蠻夷文化開始對中原文化的強烈衝擊。

秦穆公與宋襄公

秦穆公是西部秦國的重要君主,他透過征服西戎、發展經濟,使秦國逐漸崛起,為日後統一奠定了基礎。而宋襄公雖然自稱春秋霸主,卻因“不合時宜的仁義”而飽受批評。司馬遷在年表中評價宋襄公“仁而無謀”,認為他在泓水之戰中堅持“不擊退軍”的做法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

---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與大一統的序幕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動盪與劇烈變革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戰從禮儀性的爭盟逐漸演變為徹底的兼併戰爭,最終以秦國統一六國告終。

戰國七雄:諸侯國的興衰

戰國七雄指的是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個主要諸侯國。司馬遷在《十二諸侯年表》中詳細記錄了七雄的興衰過程。從周天子名存實亡,到諸侯國各自稱王,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徹底從分封制轉向中央集權。

,!

秦國的崛起:變法圖強

戰國時期最強大的諸侯國是秦國。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透過廢井田、重農耕、獎勵軍功等措施,使秦國迅速崛起。秦國的強大不僅得益於商鞅變法,也與歷代君主的遠見和強硬手段密切相關。

司馬遷在年表中高度評價秦國的變法:“商君治秦,強兵富國。”他認為,商鞅變法是秦國能夠最終統一六國的關鍵。

齊國與趙國的強盛

齊國在戰國初期透過田氏代齊確立了新的王室,成為七雄之一。趙國則在趙武靈王的領導下推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然而,這兩個國家在後期都因內部矛盾和外交失敗而逐漸衰落。

楚國的擴張與滅亡

楚國在戰國時期是最大的諸侯國,疆域廣闊,但內部統治鬆散,政治腐敗。儘管楚國在前期多次擴張領土,但最終被秦國擊敗。

魏國與韓的困境

魏國和韓國因地處中原,成為強國之間的緩衝地帶。魏國在魏文侯和魏武卒改革時期一度強盛,但隨後因四面受敵而逐漸衰弱。韓國則因地小力弱,始終難以應對外部的軍事壓力。

燕國的邊緣化

燕國位於北方邊緣,儘管一度在燕昭王時期復興,但總體上國力較弱,最終被秦國輕易吞併。

---

秦的統一:大一統的開端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司馬遷在年表中對秦的統一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從分裂走向大一統的里程碑。

秦國的成功不僅在於強大的軍事力量,更在於其高效的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權制度。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的政策,使中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邁向了全新的高度。

---

司馬遷的歷史觀與《十二諸侯年表》的價值

《十二諸侯年表》不僅是對春秋戰國歷史的編年記錄,更是司馬遷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文化變遷與歷史發展的深刻總結。

禮崩樂壞與王權的變遷

司馬遷透過年表揭示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特徵。他認為,周天子的衰落和諸侯國的崛起是禮制瓦解的結果;而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與軍事戰爭,則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格局。

歷史的興衰規律

司馬遷在年表中總結了諸侯國的興亡規律:有德者興,無德者亡。他高度評價改革圖強的國家(如秦、晉),批判那些因奢靡腐敗而滅亡的國家(如楚、宋)。

年表形式的獨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