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淘汰出局。在智慧手機行業的發展歷程中,曾經有眾多品牌參與競爭,但經過市場的篩選,部分品牌因技術創新不足、產品缺乏競爭力等原因逐漸消失,而像蘋果、華為等品牌憑藉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優質的產品體驗不斷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

3 動態變化性:競爭的環境、對手以及競爭的焦點等都是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市場需求的轉變以及政策法規的調整,競爭格局會不斷演變。例如傳統燃油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曾經主要圍繞發動機效能、外觀設計等方面,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興起,競爭的重點逐漸轉移到電池續航、智慧駕駛等新的領域,各車企也需要不斷調整戰略,適應新的競爭態勢。

三、合作與競爭的相互關係

(一)合作與競爭相互依存

1 合作是競爭的基礎

在很多情況下,有效的合作能夠為競爭提供堅實的支撐。透過與他人合作,我們可以積累更多的資源、提升自身的能力,從而在更大的舞臺上參與競爭。例如,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前,往往會先與國內的供應商、科研機構等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打造優質的產品、最佳化生產工藝,以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去應對國外同行的挑戰。再比如運動員,在參加大型賽事之前,會與教練、營養師、體能訓練師等專業人員合作,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競技水平,才有實力在賽場上與其他選手競爭金牌。

,!

2 競爭是合作的動力

競爭的存在促使各個主體積極尋求合作,以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應對外部的競爭壓力。當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時,會主動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透過合併、戰略聯盟等方式,整合資源、共享技術、擴大市場覆蓋範圍,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抵禦競爭對手的衝擊。比如在航空業,面對高鐵等交通方式帶來的競爭壓力,不同的航空公司之間會開展程式碼共享、航線聯營等合作,為乘客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服務,同時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二)合作與競爭相互轉化

1 從合作到競爭的轉化

在一定條件下,原本合作的關係可能會轉化為競爭關係。例如,曾經共同研發某項技術的兩家企業,在技術研發成功並推向市場後,可能會因為爭奪市場份額而變成競爭對手。在學術研究領域,原本合作開展課題研究的學者,在成果發表、榮譽歸屬等方面出現分歧時,也可能引發競爭關係,各自為爭取更多的學術認可而展開較量。這種轉化往往是由於利益分配不均、目標發生變化等原因導致的。

2 從競爭到合作的轉化

同樣,競爭關係也可能轉變為合作關係。當競爭各方意識到單憑自身力量難以應對外部更大的挑戰,或者合作能夠帶來更大的利益時,就會選擇放下競爭,攜手合作。比如在網際網路行業,起初不同的搜尋引擎公司之間競爭激烈,但面對網路虛假資訊氾濫、使用者隱私保護等共同問題時,它們可能會聯合起來制定行業規範、共享技術資源,共同應對這些挑戰,實現從競爭到合作的轉變。

四、失衡的合作與競爭帶來的影響

(一)過度合作的弊端

1 缺乏創新動力

當過度依賴合作,各方都安於現狀,習慣於按照既定的模式和分工去完成任務時,就容易陷入思維定式,缺乏創新的衝動和勇氣。因為合作中的資源共享和責任分擔可能會讓個體或團隊覺得不需要獨自去冒險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反正有其他成員共同承擔後果。例如在一些傳統的產業聯盟中,長期以來按照固定的合作方式生產產品,對於市場上出現的新技術、新需求反應遲緩,成員企業都不願率先打破常規去嘗試創新,最終導致整個聯盟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

2 滋生依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