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他是愛國忠臣還是賣國奸臣?(第1/2頁)
章節報錯
【盤點愛國忠臣或賣國奸臣】
大明位面之上,
陽光傾灑而下,映照出一片廣袤無垠的大地。
朱棣身著華麗龍袍,負手而立於城樓之巔,他那銳利如鷹隼般的雙目直直地望向遠方的天幕,眼神之中流露出深深的疑惑之色。
\"這連天幕竟也不知忠奸之分麼?\"
朱棣喃喃自語道,聲音雖輕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他微微皺起眉頭,似乎對眼前所見感到頗為不滿和不解。
要知道,在他心中,忠與奸就如同黑白兩色一般分明,根本無需過多分辨便能一目瞭然。
忠臣們忠心耿耿、為國為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而奸臣則心懷叵測、自私自利,只為一己之私而不擇手段。如此清晰明瞭之事,為何連天幕都無法看清呢?
想到此處,朱棣不禁搖了搖頭,輕嘆一聲:
\"難道這世間的是非善惡真有如此難以判斷之時?亦或是這天幕也被矇蔽了雙眼不成......\"
大清位面,
雄偉壯麗的圓明園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於大地之上。
此刻,園內一片寧靜祥和,然而乾隆皇帝卻站在一座亭臺樓閣之間,他那雙深邃而銳利的眼眸不停地閃爍著光芒,原本威嚴莊重的面容此時佈滿了疑惑之色。
只見乾隆微微皺起眉頭,自言自語道:
“既是愛國忠臣,又被說成是賣國賊?
朕怎麼會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呢?
難道說這一次,又是我大清朝的某位臣子惹出了這般是非?”
他一邊說著,一邊緩緩地踱步,心中暗自思忖著這其中可能隱藏的種種玄機和陰謀。
【他是晚清第一重臣,一生爭議不斷。
有人說他是東方的俾斯麥,也有人說他是清朝的大貪官!
而他自己則自嘲是清朝的糊裱匠!
公元1847年,時年25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
三年後,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戰火迅速蔓延至兩廣兩湖安徽等地。
李鴻章被清廷派回安徽,招募鄉勇,鎮壓太平軍。
5年後,李鴻章帶著家眷逃到了兄長李瀚章那裡。
公元1859年,成為曾國藩的幕僚。
李鴻章在曾國藩的舉薦之下成為江蘇巡撫!
李鴻章代表淮軍作戰,屢立戰功。
公元1864年,太平天國首都被攻陷。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談判,簽訂馬關條約,賠償白銀2億兩,割讓領土,開放通商口岸,允許小日子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馬關條約一出,舉國譁然。
清朝顏面掃地,簽下馬關條約的李鴻章更是一世英名盡毀。
1896年,慈禧派李鴻章出訪歐美,回國之後李鴻章感慨龍國貧弱,急需變法變強。】
天幕上出現了很多彈屏,
“犯我大清者,雖遠必賠!——李鴻章!”
“一邊打仗,一邊將銀錢吞吃入腹中!左宗棠用2000萬兩白銀收復新疆,李鴻章用了2億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2個小時就全殲!”
在廣袤無垠、神秘莫測的大秦位面上,
那位威震天下、一統六國的始皇帝嬴政正端坐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中。
他那雙深邃而銳利的眼眸緊緊盯著天幕之上不斷閃爍著的畫面,眉頭微微皺起,他的臉色變得愈發陰沉起來。
終於,當看完所有關於李鴻章的記載之後,秦始皇忍不住頻繁地點了點頭,那動作彷彿帶著無盡的憤怒與鄙夷。
他冷哼一聲,從牙縫裡擠出一句話:
“這天幕上所寫的寡人的確是看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