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陳述他歷年海外經營、籌資覓餉的苦心。
急於早日回國盡忠報效的朱之瑜,終於在永曆十一年等來了日本船,準備乘舟渡海歸國。不料在二月遭安南供役之難,被羈五十餘日。
安南權臣鄭柞知道朱之瑜是大明有名學者,便留住他,拜他官爵,迫他行臣子跪拜禮,朱之瑜直立不肯跪。差官舉杖畫一“拜”字於沙上,朱之瑜乃借其杖加一個“不”字於“拜”字之上。鄭柞大怒,當著朱之瑜的面,殺了許多人威嚇他,朱之瑜始終沒有屈節,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
鄭柞見狀,只得放過朱之瑜。隨後未過多久,安南遭到太平軍的遠征軍攻擊,安南軍隊屢戰屢敗,最終和太平軍簽訂喪權辱國的《海陽條約》。
條約規定安南方面必須釋放被囚的明朝官民,當時遠征軍都督趙自強一心只想救出公主一行,並不知道朱之瑜就在安南。安南方面卻以為明軍是要他們釋放所有被囚明朝官紳,所以將朱之瑜也給放了。
被釋放的朱之瑜因為沒有官身,太平軍方面也不知道他的存在,所以並未對其加以重視。朱之瑜也因為對太平軍不知底細,一心只想去金廈相助魯王,所以也沒有選擇去廣東,而是搭乘了一艘商船前往金廈。
朱之瑜回到思明後,時值鄭成功和張煌言會師北伐,他欣然從軍。北伐軍收復瓜州,攻克鎮江等役,朱之瑜都親歷行陣。北伐軍一度進軍順利,收復四府二州二十四縣,直抵南京城郊,兵威震動東南。
然而由於鄭成功目光短淺,盲目屯兵南京堅城之下,貽誤戰機,且律兵不嚴。致使北伐軍在南京城外被擊敗,鄭成功轉而退往福建沿海,後行師海上。張煌言部浙軍也在清軍的圍剿下崩潰,後被從江西趕到的太平軍相救。
鄭軍撤兵時,朱之瑜和鄭成功失去聯絡,在江南躲了幾天後,聽到的到處都是北伐軍被清軍殲滅的訊息,甚至傳聞張煌言也叫清軍抓獲。朱之瑜絕望之下,認為復明無望,但又誓死不肯剃髮降清,遂在友人幫助下淒滄渡日,發誓永不回到故國。
朱之瑜東渡日本後,卻因日本施行鎖國政策,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未能獲准登岸,困守舟中。日本學者安東守約聞朱之瑜到來,以手書向朱之瑜問學,執弟子禮。安東守約等人為其在日定居奔走,後鄭芝龍次子田川知道此事後,出力幫助朱之瑜遊說日本幕府,終於使幕府破了40多年國禁,得以在長崎租屋定居,結果長達十多年的海上漂泊生活。
雖然在日本定居下來,不再海上漂泊,但對於故國,朱之瑜始終是放不下心的,可一想到故國如今淪於滿韃膽羶之手,他就悲憤莫名。
原是想從此終老異國,將對故國的思念永遠深藏在心中,卻不曾想,故國此時已經是起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南都光復的訊息是田川親自告訴朱之瑜的,當時聽到這個訊息時,朱之瑜激動的來到長琦海邊,向著大海對面遙遙磕首,同時迫切想回到故國。為此,朱之瑜驅逐滿州,救回乃父為由勸說田川與他一起歸國效力。
一直以來,田川對於父親鄭芝龍被滿清囚禁亦是十分擔心,他屢屢相助大哥鄭森討伐清軍,卻屢屢失敗。現在大兄已經病死軍中,鄭家基業全盤被朝廷大軍收編,他再呆在日本已經失去為家族謀利的意義。唯今之計,若想救回父親,則必須藉助明國朝廷大軍,否則,千難萬難。
最終,田川接受了朱之瑜的勸說,寫信給自己已經被大明朝廷封為閩親王的弟弟鄭襲,請他嚮明國權臣齊王殿下轉達他欲回國效命之心。很快,海對面就有回信,弟弟鄭襲告訴自己這位同父異母的二哥,大明齊王殿下十分歡迎他回國效力。
田川當即帶著在日本的鄭氏族人和招募的千餘浪人武士與朱之瑜一起踏上歸國之路。在海上飄泊了半個月後,終是抵達長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