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書香門第與年少志向

1912年10月9日,錢偉長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鴻聲鄉七房橋村一個書香門第。錢家是當地的望族,家族中重視教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錢偉長的父親錢摯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人,母親王秀珍則是一位賢淑的家庭主婦。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錢偉長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薰陶。

錢偉長從小就展現出了聰明伶俐的一面,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喜歡聽長輩們講述歷史故事和文化傳統,心中漸漸萌生出對知識的渴望。

在村裡的私塾,錢偉長開始接受啟蒙教育。他勤奮好學,記憶力超群,常常能在短時間內背誦出大量的經典詩文。先生對他的聰慧讚賞有加,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

隨著年齡的增長,錢偉長進了當地的新式小學。在這裡,他接觸到了數學、自然科學等新的知識領域,思維更加開闊。

然而,錢偉長的童年並非一帆風順。家庭經濟的困難時常讓他面臨輟學的危機,但他憑藉著頑強的毅力和對學習的熱愛,堅持了下來。

年少的錢偉長目睹了國家的貧弱和百姓的苦難,心中立下了一個遠大的志向:要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為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貢獻力量。

第二節:清華求學與棄文從理

1931年,錢偉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當時的他,文史成績極其出色,但數理化卻相對薄弱。

進入清華後,錢偉長被校園裡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自由的思想所吸引。他如飢似渴地學習各種知識,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和社團組織。

然而,就在錢偉長沉浸在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中時,“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了我國東北的土地,這一噩耗深深刺痛了錢偉長的心。

他意識到,國家在軍事和科技方面的落後是導致民族危亡的重要原因。於是,錢偉長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自己擅長的文史學科,轉而投身於物理系,學習科學技術,為將來製造飛機大炮、抵禦外敵入侵做準備。

這個決定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和反對,包括他的老師和同學。他們認為錢偉長數理基礎太差,難以在物理系取得成績。但錢偉長心意已決,他堅信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從此,錢偉長開始了艱苦的學習之路。他每天早早地起床,刻苦鑽研數理知識,經常在圖書館和教室裡學習到深夜。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就虛心向老師和同學請教。

經過不懈的努力,錢偉長的成績逐漸提高,最終在物理系站穩了腳跟。

第三節:海外深造與科研成果

在清華大學完成學業後,錢偉長因其出色的表現獲得了去加拿大留學的機會。他來到了多倫多大學,師從著名的應用數學家辛格教授。

在多倫多大學,錢偉長展現出了非凡的科研才華。他廢寢忘食地工作,深入研究彈性力學、板殼理論等領域。

經過幾年的努力,錢偉長在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提出的關於板殼理論的內稟統一理論,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轟動,被稱為“錢偉長方程”。

錢偉長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他的名字開始在國際科學界嶄露頭角。然而,他並沒有被榮譽和掌聲衝昏頭腦,心中始終牽掛著祖國的發展。

第四節:毅然歸國與艱苦創業

1946年,錢偉長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回到了祖國。他選擇了回到清華大學任教,決心為祖國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

當時的中國,科研條件十分艱苦,經費短缺,裝置簡陋。但錢偉長沒有絲毫抱怨,他帶領著學生們克服重重困難,開展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