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因為日本長期處於封建狀態,島津家,乃至日本,都無吞併琉球的需求。夾在中日之間的琉球,一直還能保持獨立地位,但隨著中日關係的變化,琉球主權也隨之遭到侵奪,此事根源就來自中日朝鮮戰爭。
日本被打敗後,喪失了跟大明的政治往來和貿易關係。德川家康建幕府,希望穩定周邊環境,先跟朝鮮恢復了正常邦交,接著謀求中日關係正常化,但遭到巨大阻礙。
此時島津家已變為薩摩藩,被德川幕府壓住了在國內爭利的管道後,把控對外貿易的**日益上升,而將琉球完全置於自己控制之下的方針就浮出水面。琉球雖對薩摩藩恭謹,卻仗著向大明稱臣,國中政務多受“親華派”把控,總是桀驁不馴,甚至還佔了薩摩藩宣稱領有的奄美群島,是個不大不小的麻煩。
1609年,薩摩藩派出以樺山久高為主帥的3000人登陸琉球,擊敗琉球軍隊,掠走琉球王室和朝堂重臣,逼迫王室和朝堂簽署《掟十五條》,承認“琉球自古以來,世代均為薩摩藩之屬,並將世代忠於薩摩藩”。親華派三司官(相當於宰相),福建人後裔鄭迥因拒絕簽約而被殺。正是這個鄭迥,拒絕豐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兩度要求琉球自居島津家附從,為侵朝戰爭和建江戶城而承擔義務。
薩摩藩出兵獲得了江戶幕府的認可,幕府希望透過琉球中介,跟大明實現關係正常化。大明政f從琉球來使身上看出了日本已經侵吞琉球的跡象,拒絕跟琉球談日本之事,而只是保留朝貢關係,這個目標並沒實現。
出於琉球王國直面華夏的特殊性,江戶幕府沒有許可薩摩藩單獨吞併琉球,而是保留主權,因此薩摩藩只能透過扶立親日王室來間接控制琉球,實際政務依舊得靠親華派照管,比如此時琉球輔還是華人後裔,名叫蔡溫。
這些事並不是秘聞,找經常來往琉球的商人一問便知。海防司北曹以及海軍情報司所得的資料,都以這些內容為歷史背景。蕭勝領著海軍去琉球時,腦子裡的印象都還跟大多數華夏人一樣,覺得琉球不管是民間還是廟堂,都心向華夏,只是被日人所壓。加之其軍力羸弱,要把控琉球,不管軍事人心,都是易如反掌。
可他們都忽略了一些細節,正是這些細節,讓實際的琉球,跟他們心目中的琉球,有著極大的偏差。
不管是親華還是親日,都是出於利益。琉球在華夏周邊各國是朝貢最頻繁的一個,每兩年一貢,許貢船兩艘,中方次年回一艘船去琉球。琉球人以手工野物,換取金銀綢緞,利益頗豐。
除開朝貢,琉球與福建的民間貿易往來也非常興盛,原本琉球就處於日本長崎…福建月港…呂宋馬尼拉這條貿易路線的中轉點,跟中國保持密切關係,自然是基本國策。
因此當大明覆滅,琉球貢使滯留福建時,滿清徵南大將軍博洛伸手一招,琉球貢使就屁顛屁顛去了北京,奉順治皇帝為主,還將明朝的冊封金印交了上去,什麼“大明為父”的節操,那是一分沒有,當琉球人心向華夏,不過是一廂情願。
蕭勝的戰列艦駛入那霸,的確震懾了琉球一國,加之福建已入英華,英華商船在琉球來往頻繁,還惹出諸多貿易紛爭,琉球對英華已有很深印象。
尚敬王乾脆利落地獻上貢表,奉英華為華夏正朔,自居為英華藩屬,蕭勝和海軍眾將都覺目的已實現,就連塞防司馮敬堯都沒注意到,尚敬王害怕得過了頭,輔蔡溫眼中還帶著疑慮,而尚敬王身邊那些剃著日本頭的傢伙,眼中更是恨。
當馮敬堯向琉球提出了《那霸條約》後,這三方的眼神,全都變成了恨,可蕭勝和馮敬堯依舊沒太注意。
《那霸條約》的本質是確保英華海商的利益,在英華的整體貿易佈局裡,琉球是通向日本的跳板。因此條約要求琉球服從英華的貿易主導權,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