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張嫣再次精心安排,邀請了鄭和與解縉、姚廣孝以及參與編撰《永樂大典》的其他諸位大人相聚一處。此次相聚的目的,乃是共同探討各國的人文地理,分享彼此的見聞與見解。

眾人圍坐於一堂,氣氛熱烈而莊重。解縉率先開啟了話題,他輕撫鬍鬚,目光中透著學者的睿智:“鄭公公,聽聞您此次下西洋,途經諸多神秘之地,不知那新羅、馬來加等地的人文風情究竟如何?”

鄭和微微頷首,神色專注地說道:“解大人,新羅之地,民眾勤勞善良,風俗獨特。其服飾華麗,圖案精美,且手工藝發達,尤以陶瓷製作聞名。而馬來加,也就是如今所說的馬來西亞,那更是一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當地氣候炎熱潮溼,物產豐富,百姓多以漁業和農耕為生。”

姚廣孝緊接著問道:“鄭公公,那此地的佛教信仰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鄭和沉思片刻,緩緩說道:“姚大人,在那片土地上,佛教盛行。寺廟眾多,香火旺盛。僧人們修行嚴謹,教義深入人心。每逢宗教節日,百姓們皆會盛裝前往寺廟祈福,場面甚是壯觀。”

諸位大人紛紛點頭,時而插話提問,時而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從風土人情談到政治制度,從經濟貿易談到文化傳承,話題廣泛而深入。

張嫣在一旁靜靜地聆聽著,雖未插話,但她的眼神中充滿了對新知識的渴望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她仔細地觀察著每一位大人的表情,用心感受著這場知識的盛宴。

待眾人關於新羅和馬來西亞等地的討論暫告一段落,張嫣才有機會與鄭和單獨交流。

張嫣微笑著從袖中取出一幅畫卷,緩緩展開,遞到鄭和麵前,說道:“鄭公公,您瞧瞧這畫中的作物。”

鄭和好奇地湊近觀看,滿臉疑惑地問道:“娘娘,這是什麼?”

張嫣目光堅定,語氣中帶著一絲期待:“據我在西域的駝隊那裡聽聞,有一種這樣的農作物,名為紅薯和玉米。它們產量極高,若能引入我國,或許能養活千萬百姓。我想著您此番遠航,途徑諸多異國他鄉,不知能否尋得這些作物?”

鄭和認真地端詳著畫卷上的紅薯和玉米,鄭重地說道:“娘娘心懷百姓,此等善舉令人敬佩。下官定會在航行途中留意,若有發現,定當設法帶回。”

張嫣欣慰地點點頭:“那便有勞鄭公公了。”

張嫣目光專注地看著鄭和,神情中帶著幾分急切與期待,緩緩說道:“鄭公公,我還知曉在那遙遠之地,有一種樹,其形態與我們這邊的漆樹頗為相似。只需輕輕割破樹皮,便能流淌出白色的乳汁。當地之人會用小小的木碗或是其他器具將其接住,這乳汁頗具彈性,用途廣泛。”

鄭和微微眯起雙眼,陷入沉思,片刻之後說道:“娘娘所言,下官倒是想起些許。確實,我也曾見過此樹。不過,當時看來,那樹似乎用途有限,只是聽聞他們用其來做防水處理,除此之外,倒也未曾發現更多顯著的用處。”

張嫣聽聞,臉上瞬間綻放出興奮的光彩,雙手不自覺地輕輕一拍,急切地說道:“鄭公公,這您就有所不知了。此乳汁實則為橡膠,其作用遠不止防水這般簡單。若能善加利用,定能為我大明帶來諸多益處。”

鄭和眉頭微皺,眼中滿是疑惑,問道:“娘娘,這橡膠當真有如此神奇?下官見識淺薄,還望娘娘賜教。”

張嫣深吸一口氣,耐心解釋道:“鄭公公,橡膠的用途廣泛且重要。它不僅可以用於製作防水的衣物和器具,還能在工業生產中發揮巨大作用。例如,製造車輪、密封部件等,能夠大大提高物品的效能和耐用性。”

鄭和聽著張嫣的描述,眼神中逐漸流露出驚訝和敬佩之色,不住地點頭說道:“娘娘真是博學多才,下官此